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施里芬计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施里芬计划
Remove ads

施里芬计划(德语:Schlieffen Plan)是传统史学界用于称呼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作战计划的术语。持此概念的学者认为,德军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于1905年制定一项教条式的计划,指示德军经荷兰卢森堡比利时进攻,入侵并迅速击溃协约国核心力量法国。然而随著学者发掘资料、提出新理论,此史观日益受到挑战。今学者多认为,施里芬于1905年提出的备忘录实则仅是其多项假说的一部分,并非其“军事思想的定型”,且经继任总参谋长小毛奇修改后,德军于1914年开战后施行的战争计划已与施里芬的备忘录相差甚远。是故此计划也被称为“施里芬-毛奇计划”或“毛奇计划”。

Thumb
图为1900年在斯德丁皇帝演习期间的场景,前景中是奥地利大公弗朗茨·斐迪南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戴著第一骑兵团的尖顶头盔),背景最右边是时任德军总参谋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

计划

施里芬的备忘录

Thumb
计划全图

1890年代,法俄同盟成立,位于二者间的德意志帝国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传统史学认为,施里芬遂决定以逐一击破的策略应对双线作战,先尽速击败法军,后调往东线对抗俄军。施里芬顾虑到若与法军在边境要塞交战将耗时费力,决定取道低地国家实施侧翼包抄。1893年,此计划因人力与机动重型火炮不足,被认为不可行。1899年,施里芬将此侧翼策略纳入德国战争计画,作为法军采取守势时的备选。之后德军实力日增,至1905年俄军在奉天会战败北后,施里芬认为德军已足够强大,可将北部侧翼包抄作为对法国单独作战的计画核心[1]

1905年,施里芬指出,日俄战争显示俄军实力被高估,且其经此败仗后难以迅速恢复。他遂考虑仅在东线留少量兵力,依当时撰写《对法战争》备忘录,指示德军主力将集结于西线,重点置于右翼(北部),经比利时荷兰进军法国,力求决胜。然而此备忘录并非施里芬的计划定案,其在之后仍依各种假说规划出其他方案,但均未被继任总参谋长小毛奇考虑。之后,此备忘录成为小毛奇策划1906至1914年间德国主要战争计画的蓝本[2]

当年夏季的参谋演习中,施里芬模拟德军主力入侵法国的假设情境,以及法军的三种可能应对方式,法军均告败北;随后他又提出法军以新军团对德军右翼实施反包围假设。年底,他模拟双线作战,德军兵力均分,防御法俄入侵,先于东线取胜。施里芬对守势策略及联盟国作为进攻方的政治优势持开放态度,而非传统史学所描绘的纯粹“军事技师”。1905年的兵棋推演显示,施里芬常因应情势调整策略,并且不奢望能短时间击溃法国,而是希望先尽可能歼灭敌军主力,然候在敌军国土上作战。特伦斯·朱伯(Terence Zuber)指出,施里芬经低地入侵法国的方案仅是手段而非目的,从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看,经荷兰与比利时的大规模侧翼包抄是最佳方案[3]

Remove ads

毛奇修改后的计划

小赫尔穆特·冯·毛奇于1906年1月1日成为新任德国总参谋长,其保留施里芬在备忘录中提出右翼迂回策略,但对其他部分做出重大修改,包括加强阿尔萨斯-洛林一翼的德军部队,消减计划原定的“强大的右翼”,并避开荷兰,仅经比利时入侵法国[4]

实施

在一次大战发生后,德国总参谋长毛奇(俗称小毛奇)便立即施行施里芬计划,但是谨慎的小毛奇一方面顾忌德、法边境的兵力不足以抵抗法国进攻,另一方面担心东线对俄国兵力不足,由于自从日俄战争之后俄罗斯现代化程度得到了巨大进步。实践当中无法像施里芬计划中设想的尽可能集中兵力于西线的右翼用于包抄法军。

德国之精锐部队开始进攻法国时,其参谋部却开始发现施里芬计划实施时有一弊病——忽视英国的存在及影响。由于此计划需要经过比利时去攻击法国,而比利时的地理位置对于英国的国防来说是非常重要。英国害怕当德意志帝国把比利时占领后,会很容易渡过英吉利海峡攻击英国,加上1907年的三国协约早已签订,英国便派远征军以协助法国。而该计划设想英国远征军的人数最多不超过十万人,并且英国会因远征军在设想中的西线战役中与法军一起被德军全歼而被迫退出战争。

另外,当时的战争技术水准使得防守优于攻击,于是进攻的一方顶多只能赢取若干土地,却无法迫使任何敌对的强国退出战争,甚至连比利时也奈何不了,所以德国在比利时浪费了一段时间,因而当德国攻占比利时后,法国已经完成总动员令,加上外力的帮助,法国未被迅速击溃,而此时俄国铁路系统已较计划制定时完善,总动员令亦已完成,故施里芬计划完全失败。施里芬计画失败的另一原因是右翼军力的减少,原先计画中左翼的鲁普雷希特军团应坚守防线,不该出击。还有一个因素,在没有机械化的一战时期,右翼大迂回的步兵长途行进后,到达巴黎附近时已经疲惫不堪,战斗力大减,法军正是趁此反攻,也是击败德军的一个契机。

Remove ads

注脚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