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旅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旅鼠
Remove ads

旅鼠属于啮齿目仓鼠科田鼠亚科旅鼠族学名Lemmini),包含4个属约18种。

事实速览 旅鼠族, 科学分类 ...
Remove ads

特征及习性

这种群居的小型,在北极附近活动,包含北欧、美洲西北部、俄罗斯南部草原,长约7-15 cm ,重量大约30-112 g,特点是繁殖速度极快,妊娠期20-22天,且不冬眠,终年可生殖,一年能生7-8次,每次可生12子;小旅鼠出生后14-30天后便可交配,使族群数量一年内可增加十倍以上。旅鼠的食物是草根、草茎和苔藓。雪鸮、白鼬、北极狐喜食旅鼠。

旅鼠的寿命通常不超过一年。旅鼠的性成熟期,雄性为44天以上,而雌性为20~40天。

旅鼠效应

旅鼠效应(Arctic Hamster Effect 或 Lemmings Effect),泛指在团体中盲目跟随的行为。这原本是描述旅鼠在恐慌时的集体跳海自杀行为,藉以描述无理性的社会集体行动。然而,旅鼠之自杀行为已证实为人类的曲解,但衍生出相关专有名词,常用以形容“团体迷思”所产生的集体困境。

传说,当北欧挪威的旅鼠到达一定数量时,会变得烦躁不安,开始集体迁移。他们日夜不停地奔赴大海,最后溺死海中。1924年,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埃尔顿署名发表了旅鼠自杀的文章。1958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迪士尼动物记录片《白色荒野》描绘了旅鼠大规模迁徙并跳入北冰洋的场景,实际上这个镜头是在工作室内一个布置为冰天雪地的桌子上拍的,而电影中的旅鼠也不是落入海中,而是落到桌子下,而真正的旅鼠虽然偶尔会集体迁徙,但实际上并不进行集体自杀[1]。旅鼠大规模群体自杀传闻已被证明并非事实。[2]但旅鼠会自杀的形象,已经成了一个深植人心的刻板印象

而旅鼠投海也不是一次以给其他族鼠保留生产空间和食物为目的的集体自杀,而是它们的“导航系统”故障的结果——实属计算失误。每过三至四年,由于数量剧增,旅鼠便会进行一次必要的大迁移。越过河流湖泊,它们看到一片海,却误以为横在眼前阻挡住通向新家园的不过又是一条小河,或是越过不见波涛的湖畔。而当它们意识到这是个错误的判断时,大错已经铸成,为时已晚。[3]

Remove ads

另见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