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日本松雀鹰
鹰科鹰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日本松雀鹰(学名:Accipiter gularis)是一种属于鹰科的猛禽,该科还包括其他许多日行性的猛禽,如老鹰、𫛭和鹞等。这种鸟类有多种别名,如日本小松雀鹰、亚洲松雀鹰或东方松雀鹰。[3] 这个物种是小型的猛禽,其翅膀较宽且较圆,尾巴较短。[4] 它的总长度约为23—30厘米(9.1—11.8英寸)。雄性背部呈深色,腹部为白色并带有灰褐色横斑,两侧有红棕色斑纹;雌性则有更重的棕色横斑。两性均在喉部有一道条纹,但雌性的更为明显。这种鸟通常根据外观辨认,但有时也会发出叽喳声音。kiki-kik-ki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这个物种通常在俄罗斯、韩国、日本和中国的部分地区繁殖。日本松雀鹰共有三个亚种,它们在分布和外观上有所不同。该物种在全球范围内被列为无危物种,但在日本被列为濒危物种,在中国则受到保护。
![]() |
Remove ads
分类
日本松雀鹰最早于1844年由康拉德·雅各·特明克和赫尔曼·施莱格尔描述。[3][5] 它被归类于鹰科的鹰属(Accipiter)。其属名Accipiter在拉丁语中意为“鹰”,而gularis意为“喉部”,可能暗示了这种猛禽喉部的条纹。该物种与松雀鹰(A. virgatus)关系非常密切。[4][3] 曾一度被认为日本松雀鹰是松雀鹰的一个迁徙亚种,但这一观点后来被推翻。[3] 随后被认为褐翅鹰和日本松雀鹰是两个非常近缘的物种。[6] 然而,最近发现它们并不像想像中那样密切相关,[7] 尽管外观相似,却可能与澳大拉西亚的领雀鹰(A. cirrocephalus)更为接近。[8]
亚种
自1844年发现以来,日本松雀鹰被进一步分类为具有不同分布的亚种。[9] 最初报告的人口被归类为Accipter gularis gularis,因为后来报告了两个附加亚种。第一个附加亚种是A. g. sibiricus,由Stepanyan于1959年发现。[4] 最后,Mishima于1962年报告了第三个亚种A. g. iwasakii。[4][10][11]
Remove ads
描述
成年雄性日本松雀鹰的身长约为23—30厘米(9.1—11.8英寸),翼展约为46—58厘米(18—23英寸),体重约为92—142克(3.2—5.0盎司)。[3] 其喙小而弯曲,呈蓝灰色,尖端黑色,蜡膜为绿黄色,[12]:192;翼尖长而尖,尾巴相对较短;腿和脚趾则比较修长。[3]日本松雀鹰具有性二态。成年雄性背部呈黑色或板岩色,颈背有白色斑块。腹部呈白色,带有灰褐色和淡红褐色横斑。成年雄性腿部为黄色,飞羽为灰色,带有四条深色带状斑纹。它们的眼睛呈红橙色,脸颊有灰褐色斑块,喉部有一道微弱的线条。
在飞行中,成年雄性的胸部两侧似乎有淡淡的红褐色,翼内侧和侧翼上有明显的灰褐色条纹,而其飞羽则有细条纹。[3]
成年雌性比雄性大,体重约为111—193克(3.9—6.8盎司)。[3][14]它们的上半部为棕色,但腹部和侧面没有红褐色横斑。[3] 成年雌性身体和翼内侧为白色,带有灰褐色横斑。它们的眼睛为黄色,像成年雄性一样,腿部为黄色,喉部有一道条纹,但在成年雌性身上更为明显。[3]
幼鸟的上半部为深棕色,侧面呈黄褐色或红褐色。[3] 腹部为奶油色,胸部有红褐色条纹,腹部有斑点,两侧有横斑。它们的眼睛上方及颈背为白色,尾羽上有细条纹。[3] 幼鸟也有喉部条纹,但眼睛为棕色,脚为黄绿色。[3]
总的来说,这些描述在Accipter gularis gularis和A. g. sibiricus亚种之间保持一致。[4] 然而,iwasakii亚种的成鸟较小,背部颜色较深,腹部斑点较大,眼睛颜色较浅,翼尖较圆。[15][3]
栖地与分布
日本松雀鹰通常栖息在多种森林类型中,如落叶林、针叶林和混合林,海拔可达1800米,但通常低于1000米。[3][4] 它偏好靠近河流的南方泰加林和亚高山区域。[3] 在迁徙和非繁殖区过冬期间,它们可以出现在村庄和开阔地区,这些地方的树林和灌木丛与沼泽和田野混杂。[3]
这种物种通常可以在其繁殖地,即俄罗斯东部、东至库页岛、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东北部发现。[3][15] 不过,日本松雀鹰的分布在不同亚种之间有所差异。Accipiter gularis sibiricus 是迁徙性物种,繁殖地从蒙古到中国东部,冬季则被认为在东南亚和印尼过冬。[9] 另外,A. g. iwasakii 是留鸟,仅生活在日本南部琉球群岛的常绿亚热带森林中。[4][9] 相比之下,A. g. gularis 是最广泛分布的亚种,主要由两个主要族群组成。[15] 第一个族群是迁徙性物种,在中国东北部、俄罗斯最东部以及日本繁殖。[9] 它们的冬季栖地在菲律宾和印尼。第二个主要族群A. g. gularis 是都市和郊区的日本留鸟繁殖种群。[4][15]
Remove ads
行为
日本松雀鹰是隐秘的,在繁殖季节通常不会出现在森林区域外。[3] 在这段时间内,它们通常是独自或成对活动。迁徙期间,它们可以看到快速的飞行和翱翔。[3] 它们从9月中旬迁徙到11月,从4月中旬迁徙到6月。[3] 在迁徙途中,它们通常是单独飞行或成小鸟群。[4] 冬季期间,它们会在较开阔的区域停栖。[3]
日本松雀鹰仅在繁殖时会发声。[3] 其主要的鸣声为一种喋喋不休的kiki-kik-ki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声音。鸣声的速度和音量会根据情况而变化。[3] 例如,在宣传和伴侣之间联系时会较慢,而在猎物运送和求偶时会较柔和。相反,在对入侵者、人类或捕食者进行领地或防御展示时,鸣声会变得更快。其他已报导的鸣声包括一种猫叫般的key-key声音和尖锐的kee-bick声音,[16] 以及在筑巢前伴侣之间的kwu声音。[17]
日本松雀鹰通常在空旷地区突袭猎物,或在飞行中追击猎物。[3][4] 它们经常捕猎小型森林雀形目鸟类,如麻雀、鹀、莺、山雀、䴓,有时也捕捉较大的鸟类如喜鹊和鸽子。[3][4] 但它们也会机会性地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如田鼠、[4] 蝙蝠,[14] 以及昆虫,有时也捕食爬行动物。[4]
日本松雀鹰的繁殖期在6月到8月之间。[3] 个体会找到伴侣,并开始进行筑巢前的求偶展示,在这期间,伴侣会在栖息处抖动翅膀[13],一边低头一边抬起尾巴,同时发出kwu鸣声。[17] 它们还会进行空中展示,包括起伏的空中舞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高空盘旋和缓慢拍打翅膀。[3] 这对伴侣会在树上筑巢,通常靠近树干,距地面约10米高。[3] 巢是由树枝构成,内衬树叶和树皮片。它们在6月于西伯利亚产下4到5枚鸟蛋,而在中国和日本则略早一些,产下2到3枚蛋。[3][4] 孵化期持续25到28天,雏鸟在日本是6月、在西伯利亚是8月,可长出成鸟羽毛离巢。[4]
状况与保护
日本松雀鹰在全球范围内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无危物种,其种群数量被认为稳定,估计有13,400到67,000只成鸟。[18] 然而,它在中国被列为二级保护物种。[7] 此外,A. g. iwasakii亚种因巢址和繁殖成功率下降,被日本环境省日本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但其估计的种群规模和生活史理论参数仍然了解不多。[3][15]
参考资料
扩展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