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景尾隘勇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景尾隘勇线启于明治30年(1897)年,是台湾日治时期总督府专门围堵台北景尾山区一带的泰雅族原住民之隘勇防卫线制度。
简介
隘勇的防卫制度是台湾日治初期,日本政府沿著台湾殖民地的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将台湾原住民政权所辖的山地区域与其附近山腰或平地等由日本政府控制的地区,做一明显的界线切割。而利用铁丝,木墙,哨站所延伸或拓展的防卫线就叫做隘勇线。
明治30年(1897年)5月,为保护台北县蕃界附近的樟脑制造与开垦造林的民众,设置“景尾办务署”,于冷水坑、干沟地方的北势溪一带配置警察设置隘勇线,及从台湾汉人中挑选隘勇来防卫,为日本治台后官方版台湾隘勇线之滥觞。[1]景尾隘勇线的分布延伸约为:台北北粗堀南方-直潭-涂潭-四十分-雷公坡-景美双溪口-矿堀-仙叭口-横溪,面积达30平方公里以上。一般说来,景尾隘勇线的作用在于保护景尾山区附近的村落;尤其是今公馆一带于20世纪初期聚集的台北市南方日本官署建筑与日籍移民之民居,至明治33年景尾隘勇线配置的隘勇达60人。[1]
明治33年(1900年),台北县招募隘丁350名,于与山区泛泰雅政权领土连接处防守以备偷袭,并自东部军械局获得枪支,由办务署分发给隘勇。[2]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