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曾宪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曾憲九
Remove ads

曾宪九(1914年9月2日—1985年5月30日),湖北武昌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的外科医生大学教授[参2]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事实速览 曾宪九, 第5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主任 ...
Remove ads

生平

1914年9月2日出生于中华民国湖北省江汉道武昌县[参2]。出身在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家庭,父亲曾兰友是牧师。曾宪九在兄弟中排行第五,自幼天资颖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32年从武昌文华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曾宪九在校学习成绩优异,医预科结束时,获得金钥匙奖。当时金钥匙奖只授予全年级学业最优秀的两名学生[参4]。在医疗系本科学习时,他刻苦钻研;194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曾宪九与葛秦生结婚。

曾宪九毕业后留校工作,在该校附属协和医院外科任住院医师。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1942年协和医院被迫停办。曾宪九转到北平中和医院,除从事临床工作外,还主动开展了胰腺疾病的研究,同时在北京大学医学院任教[参5]。1947年协和医院恢复,1948年4月曾宪九回院任外科主治医师、讲师。1949年晋升副教授,1953年晋升教授[参4]。1956年,接替吴英恺出任外科主任[参2]。首都医院外科主任、教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宪九被红卫兵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参2]。1985年5月30日病逝于北京市,享年70岁[参6]

Remove ads

贡献

1950年代,曾宪九发现当时通用的肠侧侧吻合术违反生理规律,提出了解决肠侧侧吻合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并已在临床推广应用。1970年代他对法国学者塞萨尔·鲁英语César Roux在100年前首倡并一直沿用的小肠一Y字形吻合术英语Roux-en-Y anastomosis提出了改进的方法,防止了手术后的并发症。与此同时,他对创伤后体液和代谢反应进行了研究,在中国率先应用同位素重水测量总体水,并对外科病人水电解质平衡与紊乱的机制进行了探讨,达到当时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参7]

1971年,在外科病人体液代谢研究的基础上,他在中国首先开展了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对挽救高位肠瘘、坏死性胰腺炎等外科危重病人的生命起到了重要作用。1979年起,他重点对创伤及外科感染病人的代谢及营养支持进行了氨基酸水平的理论和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对外科病人的胃肠功能衰竭治疗提高到新的水平。1978年,在他的倡议和领导下,协和医院成立了多科系参加的胰腺疾病研究组,对胰岛素瘤、胰头瘤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提高了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水平、手术切除率和治愈率,减少了并发症和死亡率,使胰腺癌的诊断水平跃居世界前列[参8]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