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六书

漢字構字方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六書
Remove ads

六书,具体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由《说文解字》的作者、东汉经学家许慎阐发。六书是中国传统文字学的理论基础,历来深受重视。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术语,至今仍广泛应用于汉字教学和研究中。直到20世纪的新文字学,才逐渐跳出六书,提出新的系统框架。

更多信息 六书, 意涵 ...
Thumb
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解说“六书”的段落
Remove ads

历史

“六书”一说最早见于《周礼》,与五礼、六乐、五射、五驭、九数并列,为贵族教育——六艺的组成部分,但具体内容不详。[1]张政烺推测,可能是基础的认字教材,如六十甲子[2]

东汉班固郑众许慎等人将六书解释为六种造字方法,并说明具体名目。三人的说法大同小异,当源自两汉之际的古文经学刘歆。由于许慎说的名称较能揭示六书内涵,班固说的次序较符合文字发展的逻辑,所以后人多结合二者,形成通行的六书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不仅给出定义和例字,还在《说文解字》中用六书对具体汉字进行说解,其阐发的六书说为汉字学奠定理论基础,让汉字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3][2][4]

更多信息 班固 《汉书·艺文志》, 郑众 《周礼解诂》 ...

对六书的研究,至宋朝出现新的热潮,如郑樵六书略》、戴侗六书故》、张有复古编》等,都对六书提出颇有见地的看法。[5]清朝乾嘉学派兴起,引领六书研究的又一高潮。尤其是戴震提出的“四体二用”说,是六书研究中的重大突破。他将六书区分为两个层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关于文字的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关于文字在使用过程中的规律。[6]

尽管历代学者对六书的理解各不相同,在转注的定义,指事、象形、会意的界线,以及一些具体汉字究竟属于哪一书等问题上争论不休,但始终沿用六书的名目。直到1935年唐兰批判六书说、提出三书说之后,学者们才逐渐跳出六书这一传统框架,提出新的理论模式,如陈梦家裘锡圭的三书说,王宁的十一种汉字构形模式,等等。[7][8][9][10]

Remove ads

意涵

象形

象形就是按照物体的实际形状,描画出图形,作为文字。例如甲骨文的),象月牙之形。象形字描绘的物体形状是具象的,但本义可以是抽象的,例如甲骨文的),象高台之形,表示抽象的“上下距离大”。严格来说,隶变之后的汉字中已经没有象形字,只有古代象形字的传承字。[11][12][13][14]

指事

由于许慎对于指事字的解释较为笼统,且在整本《说文解字》中只明确“”二字为指事,因此后世学者对指事与象形、会意的区别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指事的特点是使用抽象符号,至少包括以下两类字:一是用抽象符号指示位置关系,例如甲骨文的 ),用抽象符号表示在下方;二是在象形符号的基础上加上标示符号,例如甲骨文的),在刀的象形符号上加一点,表示刀刃部分。[11][15][16]

会意

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形或表义部件组合在一起,表示新的意义。例如甲骨文的),由两个)和一个)组成,构意为两手拿着斧子,表示兵器。又如“”,由“”和“”组成,表示诚信。[11][14]

形声

形声是由表示义类的义符和提示字音的声符组合在一起,构造文字。在甲骨文阶段,形声字的数量并不多,只占22%;到小篆阶段,《说文解字》中形声字的比例已经占到87%。这些新增的形声字多为分化字,例如:甲骨文的是象形字,象凤鸟之形,后来加上声符,演变为从“”、“”声的形声字“”(简化字作“”);甲骨文的是象形字,象簸箕之形,后来加上形符,演变为从“”、“”声的形声字“”。相比之下,不是逐渐分化、而是无中生有地新造出来的形声字,例如近代为化学元素造的“”、“”等字,其数量并不很多。[11][17][18][14]

除了提示字音,部分声符还可以提示词源意义。例如:“”的声符为“”,除了提示字音,也提示“”的语义(弟弟敬爱兄长)与“”的语义有关;“”的声符为“𢀖”,除了提示字音,也提示“”的语义(一种很轻的气体)与“”的语义有关。[19][14]这也被称为“形声兼会意”。[20]

Remove ads

转注

由于许慎对于转注的定义和例子较为模糊,且除了《说文解字叙》中的“”二字外,在《说文解字》正文中没有再给出转注的其他任何字例,因而后世对转注的定义莫衷一是,至今尚无定论。一些学者认为,转注与造字无关,如戴震、段玉裁等认为,转注指的是互训,即两个同义词互相作为对方的释义;江声认为,转注指的是《说文解字》按照部首分列各个汉字的体系。一些学者认为,转注与造字有关,反映文字的孳乳分化,如章太炎认为,转注指的是给一个词的异音另外造字;郑珍等认为,转注是给已有的汉字加注音符或义符,产生新字。裘锡圭则彻底跳出六书的框架,指出转注对于汉字研究来说是一个无用的术语,不必过多深究。[21][22][23]

假借

一个汉字除了表示本义之外,还可以用来记录其他的语义,包括:

  • 与本义有关的另一个语义。如“”的本义是眼泪,现在多用来表示鼻涕。今人多称此为词义引申。
  • 与本义无关的另一个同音词,且该词有本字。如“”的本义是栎树果实,现在多用来表示草本植物(本字作“”)。今人多称此为通假。
  • 与本义无关的另一个同音词,且该词无本字。如“”()的本义是簸箕,现在多用来表示虚词。今人多称此为假借。

许慎对于假借的定义(“本无其事,依声托事”)较符合第三类,而例子(“”)较符合第一类,引发后人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六书的假借就是今人所说的假借,也就是意义较为抽象、很难用图形表示的词,找一个同音字来记录。[24][14]章太炎则认为六书都关乎造字,六书的假借不同于今人所说的假借,指的是一个词引申出新的语义,但不为其新造一个字,而是仍用原字来记录,这种节制造字的行为就是假借,与不断产生新字的转注相对。[23]

Remove ads

来源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