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月华旬刊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伊斯蘭報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月華旬刊
Remove ads

月华》旬刊(1929年-1948年),是近代中国所有回族刊物中历时最久、影响范围最广、也最具代表性的报刊。
《月华》的成功之道,即在于它与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结合在一起,《月华》编辑部就设在该校之内,故能得到成达历届师生的全力支援。《月华》俨然就是成达师范对外宣传的机关刊物。故《月华》长期致力鼓吹回族传统经堂教育的改革,并热心报导与推广新式回民学校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当时正在萌芽的北平成达师范学校,《月华》对其有极为深入的报导与宣传。此外成达师范的毕业生在西北从事回民小学建设工作的成果,也是《月华》的报导重点。《月华》和成达师范学校,两者正可代表自北伐完成到抗日战争以前这段时期(1928年-1937年),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复兴运动的成果。

Thumb
《月华》卷1“创刊号”的首版(民国18,1929),当时《月华》的形式较为简单,每期只有四开报纸一张,共分四个版面,其内容体例则采“混合编列”。

《月华》从民国18年底创刊至民国37年6月结束为止,前后断断续续共历时约20年。其间曾因外力等因素而停刊三次,并历经了六位主编与四批撰述群。故依照其停刊的时间、不同的主编者,与所面临的外在环境,《月华》大致可以分成四个发展阶段:其一是北伐成功以后,国民政府主政下的北平时期(1929年11月-1937年5月),这是《月华》能稳定成长的黄金时代。其二是抗战爆发后的桂林复刊时期(1938年4月-1942年12月),这是《月华》颠沛流离的艰苦岁月。其三是抗战胜利以后的重庆时期(1946年1月-1947年5月),此时成达师范已改成国立,《月华》已与该校无任何关系。最后则是迁回北平时期(1947年6月-1948年6月),此时正值国共内战的严重冲突时期。[1]

Thumb
《月华》卷2第29期的首版(民国19年,1930)
Thumb
《月华》卷3第1期的封面(民国20年,1931),自本年开始,《月华》改采用廿开装订成册的杂志形式,每册大约有三十至五十页。
Thumb
《月华》卷4第1期的封面(民国21年,1932),这是当年份《月华》常见的封面形式,其插图的左下角有制作者王梦扬的署名。
Remove ads

历史

创刊初期

《月华》于民国18年(1929)11月5日在北平创刊。近代中国西北“宁马”[2] 家族的重要人物-马福祥[3]是《月华》的首要创办人。民国18年春,成达师范甫从济南迁校北平,是年秋季开办师范部第二班,马福祥父子来平视察该校,并邀请马邻翼[4] 、成达师范校长唐柯三[5]北平清真中学校长孙绳武[6] 等五人聚会,其间众人论及中国回教未来发展之前途时,马福祥即以“吾教教义不彰、西北民智落伍为叹”[7] ,故极力主张:

欲求吾国回教振兴,首宜提高教民智识,智识提高,则种种事业,自然头头是道,易于著手。且陕甘西北一带,为吾国回民根据地。而教民知识落伍,较内地尤甚,非有以启迪之,不足谋整个回民之进步。欲达此旨,必要发行定期刊物,以沟通文化,开通风气。风气既开,则教育易于普及。盖西北一带,多以读汉字书为危险事,虽有大力,未易夺其志,故发行刊物,实为振兴吾教之要图。[8]

于是“发行刊物以发扬教义、启发民智”,就成为与会五人的共识。这五人也就成为新刊物的发起人,而共同推举成达师范代理校长马松亭阿訇[9] 为新刊物筹划的主要负责人。然而当时成达师范甫迁校于北平,一切尚未稳定,马松亭以“办刊物与办学校,旨同而途殊”,且“校内人少事多”,实“无兼顾之可能”,遂邀请当时担任《晨报》编辑的孙幼铭[10] 以及任职于北平市政府的赵振武[11] 共同参与筹划。

是年9月规划出新报刊的初步计画:首先新刊物规划“每月出版三期,每期四开纸一页”;其次发行量“每次出版暂定为一千份”;最重要的就是新刊物的开销预算。当时本来规划“印刷费、稿费、津贴及办事杂费等最低额开支,每月约需二百元”,后来以马福祥认为所需过大,将预算开支“减低为每月一百六十元”;并由马福祥“月给百元”赞助之,其馀的六十元则由唐柯三、赵振武、孙燕翼等三人分头筹集之。[12]

长期以来,马福祥与其家族一直是《月华》在经费财源上的重要支柱者;此外当时唐柯三与孙燕翼分别担任成达师范学校、清真中学(民国20年改名为西北公学)的校长,透过两校众多校董的支援,也成为《月华》的重要经费来源。10月间众人就在北平东四牌楼清真寺(成达师范的校址)内召开新刊物的筹备会议,前后共开三次会,决议以唐柯三、马松亭、刘柏石(成达师范学务部主任)[13]孙幼铭、赵振武等五人为该刊的设计委员,并组织《月华》报设计委员会。

在职务的分配方面,由唐柯三兼任社长,马松亭主持总务并摄行社长职务,孙幼铭主持编辑,赵振武则负责印刷发行诸事务,刘柏石备顾问。出刊前夕,举凡新刊物的立案、挂号、接洽印刷、发通知函件、造预算书,以及发行等诸手续,皆由赵振武和马松亭合力完成。就在众人的分工合作之下,《月华》终于如期在民国18年11月5日创刊。[12] 由于它是在每个月的5日、15日和25日出刊,换言之大约每十天出刊一期,每年共出卅六册。故在当时也常被称之为《月华》旬刊、或《月华》(旬)报。以下为《月华》的创刊宗旨:

一、发挥回教适合现代潮流之精义。
二、介绍世界各地回民之消息。
三、增进中国回民之知识与地位。
四、解释回教新旧教派之误会。
五、发达中国回民之国家观念。
六、提倡中国回民之教育及生计。[14]

Remove ads

北平黄金时期(1929年11月-1937年5月)

Thumb
《月华》卷5第1期的封面(民国22年,1933)
Thumb
《月华》卷6第1期的封面(民国23年,1934),这是当年份《月华》较为代表性的封面形式,颇具传统伊斯兰艺术的风格。
Thumb
《月华》卷7第1期的封面(民国24年,1935),封面是采彩色精致印刷。本年是《月华》文章内容和编辑品质发展最成熟的阶段,就连每一期所刊登的照片,都经过细心的安排以凸显其主题。

《月华》创刊之初,五位设计委员皆为当然撰稿员。惟当时唐柯三正准备赴国民政府就任公职,马松亭与刘柏石则分任成达师范代理校长与学务主任;主编孙幼铭仍兼职《晨报》编辑,赵振武则身任市府职员,五人均未能专任社务工作。故除了需要另雇一名专员常川驻社,办理收发、缮写、庶务、会计等事务。为了新刊物将来能长久发展计,委员会决定由主编延聘编辑、撰述员若干人,广泛征集各方稿件,并酌定稿酬,以维持刊物内容的品质。[12] 本时期的主编前后有两位:首任是孙幼铭(任职1929年底-1931年秋),赵振武、王梦扬[15] 为编辑。孙幼铭以北平“中才小学”教职员为班底所组成的“文艺观摩会”,做为《月华》的首批撰述群,其成员有王梦扬、刘伯馀、刘屹夫兄弟、杨涤新,以及孙幼铭的侄子孙崇义等人。由于孙幼铭办理报刊的经验十分丰富,《月华》初期就是由他打下坚实的根柢。[16]

创刊首年的12月底,也就是该刊的第6期,编辑部就决定以是年所出刊的6期为第一卷;以明年(民国19年)预出的36期为第二卷,以后每年即以此类推。[17] 前两卷的《月华》形式较为简单,每期只有四开报纸一张,共分四个版面,其内容体例则采行“混合编列”。从卷二开始,《月华》就非常重视“教义研究”与“文化发扬”的工作。“教义研究”之专栏,几乎见于每期之中,这也是该刊尝试对其文章的体例进行标栏分类的开始。此外有关伊斯兰古代文化之介绍、提倡回民教育与生计之文字、各地回民现状之披露、宣传建设西北之论述,以及灌输回民现代政治思想与国家民族观念之文章,皆为是年《月华》的发展重心。除了“创刊号”之外,编辑部还规划制作了四个专号和一个特刊:“斋月专号”、“青年专号”、“妇女专号”、“古尔邦专号”,以及“翻译古兰经宣传特刊”。这些创建与成果都必须归功主编孙幼铭。此外有关“教义”方面的稿件,为求慎重起见,加以孙当时还身膺他职,故由赵振武和马松亭审查核阅。所以《月华》自创刊之初,即力求文章内容的严谨与充实。[18]

民国20年(1931)该刊第三卷开始,《月华》一改前两年“单张四开”的简单报纸形式,改采用廿开装订成册(本)的杂志形式。[19] 每期出刊一册,每册大约有三十至五十页,每年仍出刊卅六册,故每一期出刊的“量”有极大的跃进,这是本阶段《月华》走向成熟稳定的关键点。此外由于稿件材料征集的多元化,以及其在质量上的提升,是年本刊物的文章内容和编辑品质亦有极大的突破。当时每期除了卷首论文不标题,其馀则划分成“教义研究”、“代论”、“译丛”、“调查”、“专件”、“特载”、“选载”、“笔记”、“文艺”等主题栏目。尤其是有关于全国各地寺坊穆民状况及各地清真寺的调查报告,是《月华》最具特色与价值的内容之一。[20] 这些报导都是由各地读者在其家乡调查后投稿而来,是了解民国二〇年代中国各地寺坊穆斯林生活情况的珍贵史料。[21] 是年《月华》完成了安徽广西察哈尔绥远江西等省,及河南省山东省江苏省等省之大半寺坊与清真寺的调查工作,其成果不但反映出其读者遍及全国,更可看出其在国内各地穆斯林的影响力。[22] 除了国内读者之外,《月华》自第三卷开始,交换之英文、德文、阿文、马来文、土耳其文报纸,达22种之多;而海外读者亦遍及南洋群岛、印度缅甸阿富汗伊拉克波斯汗志(麦加)、叙利亚土耳其埃及、英、法、德、南北美洲等地。当时各地回教国、回教民族,举凡有回教团体及回教学校者,多与《月华》建立友谊。[23]

是年秋季,主编孙幼铭因故辞职离开北平,[24] 改由赵振武继任(任职1931年秋-1937年5月中旬)。同时《月华》的撰述群也发生异动,先是中才小学和西北公学附小合并,“文艺观摩会”的成员中多数组织“追求学会”,另办《正道》杂志。《月华》编辑部遂引进“伊斯兰学友会”为新一批撰述群,其成员包括:薛文波、王农村、马孟择、马翔孚、马述尧、吴建勋,和李廷弼、王蔚华夫妇等人。此外《月华》创刊开始就和成达师范关系密切,其报社与编辑部就设在成达出版部里面。故在马松亭的支持下,主编赵振武更积极培植成达师范学生为《月华》的新写作骨干。他们和“伊斯兰学友会”同时成为《月华》的第二批写作群。[25] 事实上从创刊初始,该校师范部第一班学生,如韩宏魁、马毓贵、马金鹏、周仲仁、金殿桂、王国华等人,就已积极投入社务的工作。[22] 之后师范部第二、三班学生以及研究部学生和毕业校友,有许多成为《月华》写作群的主力。如马学仁、丁德普、马宏毅、闪鸿钧、马湘、马心泉、虎世文、张玉光、马继高、马浩澄等。成达师范的教职员亦有许多兼任《月华》编辑,如王梦扬、马自成阿訇、庞士谦阿訇、马淳夷、马孟择、王农村等。换言之,成达师范历届的许多师生和毕业校友,为《月华》组织一支坚强的写作骨干。他们正是《月华》能够长期生存下去,并能保持严谨的写作水准的重要原因之一。[26] 此外《月华》还有许多派驻在海内外的通信撰述员,他们是《月华》报导国内外各地回教讯息的重要传递者。以下(表2)为《月华》创刊至民国24年间重要干部与派驻各地通讯员一览表。

九一八事变以前,《月华》就已突破了四千份,实为该刊近二十年以来在发行量的最盛时期。第四卷开始,东北四省相继沦陷,邮路梗阻,千馀阅户随之以去,于是四、五卷以后之行销数量,乃暴跌至三千份左右,然而却无损于《月华》的突飞猛进。自赵振武继任主编后,即辞去市政府的公职,全心经营《月华》,故《月华》在内容的充实方面,仍与时俱进。为了达到宣扬伊斯兰教义、报导世界各地的回教消息、回教史料等功能,该刊物即先后增加了(古兰)真经译解(卷三)、回教世界(卷四)、时评、(回教)史料(卷六)等新标题栏目。古兰经译解是由马自成阿訇[27] 指导成达师范部和研究部学生共同进行,时评则多由王梦扬、吴斯曼执笔。[22] 此外为了能将教义普及于广大普罗教民,从卷四开始还增加了“通俗讲演”专栏。[28] 以刊物版面的精致化而言,卷七(民国24年)是《月华》的文章内容和编辑品质发展最成熟的阶段,不仅封面恢复彩色印刷,就连每一期所刊登的照片,都经过细心的安排以凸显其主题。[29] 在赵振武担任主编期间,《月华》还先后制作了九个专号:“纪念马云亭先生专号”、“成达师范学校第一班毕业专号”、“辨诬专号”、“回教与人生特号”、“北平西北公学毕业专号”、“《月华》五周年特大专号”、“马自成大阿訇纪念专号”、“儿童专号”、“卫教专号”。北平时期的《月华》共出刊272期(1-9卷),以活泼“平民化”风格赢得国内外穆斯林读者的青睐。[25]

《月华》的财务负担,应该是阻碍其充分发展的最大致命伤。尤其是为了要维持杂志的精致形式,刊物自第三卷开始即在入不敷出的情形之下,背负了沉重的债务。次年《月华》甚至于还一度发行彩色套印的豪华封面,此举无疑使该刊物的负债雪上加霜。[30] 到了民国23年(1934),《月华》亏累的钜额债务竟达到一万四千馀元。[31] 《月华》为了要维持营运,曾先后于卷四、卷七两个年度向读者增涨其“报价”[32] ;然而即使再加上广告的收入,《月华》仍入不敷出。加上自民国22年以后,华北平津地区在日本军事行动步步进逼下,其社会经济已不若以往的宽裕,该刊已无法再维持卷七的精致豪华版面。[33] 从民国25年(卷八)起,《月华》走上简朴克难的道路,连封皮(彩色)都节省了,每期发行的页数也减少了许多,之前所发展规划的各项井然整齐的栏目也都一概省并了。[34] 惟在文章内容的精实度方面,《月华》仍维持相当严谨的水准,这应该要归功于当时的主编赵振武、以及成达师范学校历届在校师生和毕业校友的努力经营。隔年的5月中旬《月华》停刊,也结束其第一阶段的发展。除了其本身的财务困境,日军当时在平津地区军事压力所造成的困难时局,应该也是《月华》当时停刊的原因之一。
表2:《月华》创刊至民国24年间(1929-1935),其重要干部与派驻各地通讯员(尚不包括成达师范历届的学生):

  • 《月华》创办人:马福祥、马振五、马鸿逵[35]、孙燕翼、唐柯三(兼设计委员、社长)
  • 《月华》设计委员:孙幼铭(兼主编(1929-1931))、赵振武(兼主编(1931-1937))、刘柏石、马松亭阿訇
  • 《月华》编辑:王梦扬、马自成阿訇、庞士谦阿訇、李廷弼、马孟择、马翔孚、王农村、马淳夷(愚克)、吴建勋
  • 《月华》驻各地通信撰述员:纳子嘉(忠)(云南)、海维谅(印度)、钱兴亚(江西)、杨培生(贵州)、希哈伦丁(天津)、冯瑞生(西安)、王钧璞(龙江)、马子实(坚)(埃及)、马天英(上海)、花子嘉(扬州)
  • 《月华》其他常见撰述员:苏德宣、薛文波、常步舜、陈智伯、吴事勤、金吉堂、傅统先、铁子房、刘焕章、洪心泉
Remove ads

桂林抗战时期(1938年4月-1942年12月)

《月华》曾在民国26年(1937)5月间-七七事变抗战爆发前夕停刊,次年的4月5日,《月华》随著南迁的成达师范学校于广西桂林复刊,这是《月华》的第二时期(1938年4月-1942年12月),期间共出刊了141期(卷10- 14),也历经了两位主编。先是《月华》主编孙幼铭、赵振武因身体欠佳并未随著成达师范与《月华》南迁至桂林,赵、孙二人不久先后于民国26年底、民国27年(1938)在北平归真。复刊后的主编首先由回族历史学者白寿彝(任职1938年4月-1939年5月)担任[36] ,周仲仁(成达第一班毕业生)任编辑。白主编作风严谨,“一方面负起大时代的使命,尽力阐扬回教关于爱国抗战的教训,一方面又注重学术的研讨”,“复刊号”即其杰作。[25]

民国28年5月由马金鹏担任《月华》主编(任职1939年5月-1942年12月)[37] ,金殿贵任编辑,他们都是留学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归来的成达第一班毕业生。马金鹏任职时仅26岁,是《月华》历任主编中最年轻的一位,“纪念十周年专号”即其杰作。金殿桂于民国28年因病归真后,遗缺改由马浩澄继任(成达研究部毕业生)。桂林时期的写作群亦有极大的异动,主要以桂林成达师范在校生和留埃学生为主力。此外民国30年(1941)10月,成达师范由重庆政府强制收归国有,校长唐柯三、马松亭先后离校,该校的“教育兴教、宗教救国”理念渐失,国立成达师范仅为一所培育回族小学师资的师范学校,学生回汉兼收,故师范部的阿文课程亦遭删除,仅存阿文专修班维系昔日经堂大学改革的精神。此时《月华》也和成达脱离了关系。[38]

民国31年(1942)底,《月华》再度停刊,战时物资缺乏应是主要因素。民国33年(1944)夏,日军进逼桂林,成达师范亦被迫迁校重庆。

Remove ads

重庆复刊时期(1946年1月-1946年7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1946)元月,《月华》才在重庆复刊,这是《月华》的第三时期(1946年1月-7月),共出刊21期,是马松亭阿訇坚持个人兴教理念的成果。他自筹资金,兼任《月华》出版社社长、主编、总务等职。由于《月华》已和成达师范分离,故其撰述群多是原成达师范的旧人和校友,以及“青年伊斯兰社”的成员。

回归北平时期(1947年6月-1948年6月)

民国36年(1947)6月,《月华》才迁回发祥地-北平东四牌楼清真寺,这是《月华》的最后一个时期(1947年6月-1948年6月)。此时《月华》已改为月刊,社长马松亭邀请甫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归国的庞士谦阿訇[39] 担任主编。版面则改为十六开,撰述群包括原成达师范的故旧、留埃学生、青年伊斯兰社成员,以及回教经学院学生,该校是自成达师范改为国立后,马松亭为了延续经堂大学的改革理念而在东四清真寺所创办的。为了增加营收,马阿訇还成立“月华文化服务社”。国共内战对平津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是结束《月华》关键因素,从民国37年(1948)开始,《月华》只能按季出刊,是年6月《月华》就结束了近20年的发展岁月而走入历史。[40]

各时期主编与期数

北平黄金时期(1929年11月-1937年5月)

  • 编辑工作:
    • 孙幼铭主编,赵振武、王梦扬编辑(1929年底-1931年秋)
    • 赵振武主编(1931年秋-1937年6月)民国21底至民国22年5月间,赵振武随马松亭护送留学生赴埃及,此时《月华》主编则由庞士谦阿訇代理、王梦扬编辑。
  • 出刊期数:1-9卷,共272期

桂林抗战时期(1938年4月-1942年12月)

  • 编辑工作:
    • 白寿彝主编,周仲仁编辑(1938年4月-1939年5月)
    • 马金鹏主编,金殿桂编辑(金归真后,马浩澄继任。)(1939年5月-1942年12月)
  • 出刊期数:10-14卷,共141期

重庆复刊时期(1946年1月-1946年7月)

  • 编辑工作:马松亭阿訇主编
  • 出刊期数:(16卷),共21期

回归北平时期(1947年6月-1948年6月)

  • 编辑工作:庞士谦阿訇主编(当时尚有姐妹刊:《月华六日刊》)
  • 出刊期数:共13期(此时已改成月刊,1948年起,改按季出刊)

立场

《月华》编辑部和北平成达师范师生,不论是在批判传统经堂大学和清真寺教职人员、或是鼓吹新式回民教育,其立场主要都是站在当时“伊赫瓦尼[41]的改革派角度来论述。而成达师范在济南发祥地-穆家车门清真寺,本身就是民国10年(1921)穆华亭朝觐归来后为了宣扬“伊赫瓦尼”的改革理念而建立的。该派支持“中阿并重”的教育改革,要求经文教学之外,当须增设汉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赞成用汉语文阐述伊斯兰教义,反对诵经获酬(乜贴),不接受教徒的宴席招待;反对传统殡礼的铺张浪费、披麻戴孝、哭丧、游坟点香等习俗。亦反对苏非门宦崇拜圣徒、圣墓和圣物的作法。此外他们严格要求妇女要戴盖头,穆斯林参加社会活动都要严格遵循教法的规定。成达教师马自成阿訇和曾任教于该校并与《月华》关系友善的王静斋阿訇,都是“伊赫瓦尼”派的著名阿訇。[42]此外马福祥归真后,其子马鸿逵继任成达师范和《月华》董事长,马鸿逵本人亦是“伊赫瓦尼”的热心支持者。马鸿逵和虎嵩山、王彦孝阿訇合作在宁夏各地推广“中阿学校”,其实就是在推行“伊赫瓦尼”的理念,《月华》多肯定之。甚至马步芳以武力强势在青海各回坊推行“伊赫瓦尼”时,《月华》对其亦多隐恶扬善,多彰显其“青海回教促进会”对当地新式回民中小学的建树。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