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望春风

1933年台灣日治時期的台語流行歌曲兼民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望春風
Remove ads

望春风》(台湾话Bāng Tshun-hong)是一首由邓雨贤作曲、李临秋作词的台湾民谣,首度传唱于1933年的日治台湾,原唱者为1930年代的古伦美亚唱片当红歌星纯纯[1][2]

事实速览 表记, 汉字 ...

该曲以大调五声音阶的优美旋律与动人的情境,广受台湾人喜爱,近代更广为流行音乐、社会运动运用,与台湾文化认同广泛关联,成为具代表性的台湾歌谣。2000年于《歌谣百年台湾》活动中,获得最受欢迎老歌的第一名。[3]

背景

1930年代,台湾电影与广播事业快速发展。因应这两项新兴媒体的产生,不同于传统歌谣与乐曲的台湾流行歌曲或唱片业不但随之出现,亦在短时间内有长足发展。

沿革

1932年,出版〈桃花泣血记〉唱片大发利市的古伦美亚唱片负责人佰野正次郎,决定建立创作团队制作台语创作流行歌曲,由邓雨贤作曲、李临秋作词的望春风问世。主唱者纯纯(本名刘清香,1914-1943)负责演唱录制该曲,由日本音乐家仁木他喜雄编曲,1933年8-9月间在东京完成录制。1934年初推出市面后,《望春风》大受欢迎,接著发展剧情制作成戏剧唱片,1938年第一映画制作所推出同名电影,是当时台湾本土电影圈的重要制作。

由于皇民化运动展开,台湾总督府限制台语歌曲发展,《望春风》、《雨夜花》、《月夜愁》等歌皆被东京总公司改编为日语歌词的时局歌曲,望春风被改成号召前往满州开发的军歌《大地在召唤》(日语:《大地は招く》),于广播媒体、学校教育强力推广,成为战间其成长的台湾人普遍的音乐记忆。[4]

战后

1945年,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望春风》回复台语歌的风貌,持续被翻唱或改编重唱,逐渐成为台湾代表性的名歌,1957年之后亚洲唱片前后制作发行过蓝茜和鼓霸大乐团演出版本,另外如文夏、胡美红等的演唱,添加最新流行风格的音乐,让《望春风》持续演出与受到喜爱,但在广播电台上《望春风》遭到查禁,不得播出。

1976年之后,知识界兴起创作歌曲的风潮,日治时期台语歌曲也受到关注,长居在大稻埕的李临秋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成为媒体焦点。另一方面,本曲在台湾戒严白色恐怖时期,与《望你早归》、《补破网》、《黄昏的故乡》、《妈妈请你也保重》等并列台独党外势力的重要精神歌曲之一。[5]

本曲之后更在邓丽君凤飞飞张清芳齐秦陶喆等艺人的重新诠释下,另有一番风味。[6]

2000年,台北市政府联合报主办的《歌谣百年台湾》与《百年十大金曲》活动中,该曲不但获得学者将其列入台湾代表歌曲首位,并获得台湾民众最受欢迎老歌的票选冠军。[7]

游戏《返校》引用,并台湾作曲家张卫帆担任改编。[8]

歌词

更多信息 歌词 [9], 白话字 ...
Remove ads

民间歌词

更多信息 歌词, 白话字 ...
Remove ads

特色

望春风歌曲旋律采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中的“宫”调式,意境深远。

其歌词内容在描写少女思春,曾被认为取材于《西厢记》中的“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但李临秋先生的小儿子李修鉴表示望春风与《西厢记》无关。[10]

由于其以台湾话作词,具有古代汉语的高平调,高下调,低短调等声调,被国外音乐学者视为台湾歌曲的典范。[11]

“望春风”专辑自昭和8年(1933年)发行后,普遍为台湾民众传唱。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台湾总督府为了广征军伕,望春风由越路诗郎改填为日语歌词《大地は招く(大地在召唤)》[11]、由雾岛昇主唱。

同名电影

Thumb
1937年《台湾公论》上的第一映画制作所《望春风》电影介绍。
  • 台湾第一映画制作所拍摄、由安藤太郎和黄粱梦执导、彭楷栋、陈宝珠主演,1937年上映,描述台北艺旦与青年的爱情故事[12]
  • 于1977年由中影拍摄、徐进良执导、嘉凌(刘复雯,复兴剧校复字辈)、白鹰杨丽花主演的军教爱国电影。

音档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