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朝农经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朝农经验,全称“朝阳农学院经验”,[1]文化大革命时期宣传的朝阳农学院的教育经验。朝农经验在1973年开始被宣传时意为“社来社去”(即从农村招收学员,毕业后仍回公社当农民)、以科研促教学、“几上几下”(“上”即在校学习,“下”即回生产队劳动),后来则发展到“十个对着干”。1976年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否定。

历史

建校

1969年9月,沈阳农学院革命委员会主任王吉道调任朝阳地区主要领导。1970年1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沈阳农学院将其水利专业迁至朝阳。[2]:3865月,与朝阳水利学校、农业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朝阳地区农业科研所等单位合并建校,称朝阳“五七”农业科技大学。[2]:3871973年5月,沈阳农学院改称辽宁农学院,朝阳“五七”农业科技大学改称辽宁农学院朝阳分院,1975年6月15日正式改称朝阳农学院[2]:388

农学院搬到农村后,根据毛泽东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封信》精神,用各种手段普及农业教育:举办业余大学、短期训练班,分段教学班,巡回教学班,一年级的水利班等,并在朝阳地区的6个县设立了7个科教基点。为解决招生问题,实行“社来社去”(即从农村招收学员,毕业后仍回公社当农民)。1970年底和1971年初,先后举办两种学习班:一种是长期试点班,学制一年零八个月;一种是分段教学班,学制一年。总结办学经验后,学校决定在专业长期班中实行“几上几下”(“上”即在校学习,“下”即回生产队劳动)。[3]

Remove ads

推广

1971年4月,辽宁省革委会农业局调查并认可了朝阳“五七”农业科技大学建校一年来的办学工作。1972年4月12日,朝阳“五七”农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徐明在沈阳农学院学习班大会上发言,从此朝农经验形成。[2]:390-3911973年11月28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一所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大学》,是关于辽宁农学院朝阳分院的调查报告,成为宣传朝农经验的开始。此后一些报刊也相继报道了朝农经验,但未产生大的影响。1974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农大毕业当农民好——辽宁农学院实行“社来社去”的调查》并配编者按。12月3日,《光明日报》发表调查报告并配编者按。[4]12月21日至28日,按照张春桥迟群等人意图,国务院科教组、农林部中共辽宁省委联合召开“学习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现场会”,迟群毛远新出席会议并讲话,与会人数近400人。[2]:3911975年4月2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推广辽宁朝阳农学院经验和有关政策问题的请示报告》。1974年12月至1976年10月,全国前来朝阳农学院参观学习的团队有2000多个,10万多人次。朝阳地区共办朝农式学校160多个,学员18312人。[2]:392

1976年1月28日,中共朝阳地委书记王吉道主持召开学习朝农经验广播大会,朝阳农学院党委书记徐明作报告《十个对着干》,全面系统总结朝农经验,并播放到全国。[2]:3931976年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朝阳农学院党委文章《在批判旧世界中建设新世界——我们是在哪些重大问题上坚决同17年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着干的?》。1976年3月,农林部科教局将报刊发表的宣传朝农经验的文章汇编成《朝阳农学院在斗争中前进》,首印六万册。

据黄利群称,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前,为宣传朝农经验,共发表文章650多篇,电影9部。[5]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在辽宁》,从1974年到1976年10月的一年零十个月间,为宣传朝农经验,全国发稿250多篇,拍成电影8部,电视片2部。[6]:186

结束

1976年10月怀仁堂政变四人帮被抓后,各地到朝阳农学院参观学习人员被召回。1977年8月中共十一大后,全国开始深入揭批四人帮罪行。朝阳地委书记王吉道,朝阳农学院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徐明等人被撤职。朝阳地区成立工作组调查朝农经验问题。1977年8月,辽宁省革委会决定撤销朝阳农学院。辽宁省水利学校、朝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朝阳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被恢复。1978年5月31日,辽宁省革委会将原沈阳农学院农田水利系的人员迁回沈阳。朝农经验由此退出历史舞台。[6]:190

1977年10月17日,《辽宁日报》刊登调查报告《真相大白,铁证如山》,揭发批判四人帮、毛远新、迟群用朝阳农学院破坏教育事业的罪行。[7]其后,《人民日报》等报刊相继揭发批判朝农经验。[8]《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个篡党夺权的反革命经验——揭批“四人帮”一伙炮制的所谓“朝农经验”》(1978年2月21日)、《是培养新农民,还是训练反革命打手——从木头城子公社的“配套夺权”看“朝农经验”的反动性》(1978年2月25日)等文章批判朝农经验。

Remove ads

内容

《一所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大学》总结的朝农经验是:一、学生实行“社来社去”,即:学生由社队选送,毕业后回原社队当农民。二、教学从农业需要出发,以科研促教学,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若干课题组,围绕科研课题组织教学。三、办学方式实行“几上几下”,即每年分段组织学生回队参加农业学大寨和在校学习。[9]

《在批判旧世界中建设新世界》总结的朝农经验是:[10]

一、旧农大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新农大就必须加强工人阶级的领导

二、旧农大集中办在城市里,新农大分散办在农村

三、旧农大大搞“学而优则仕”,新农大实行“社来社去”,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农民

四、旧农大大搞“智育第一”,新农大首先办成无产阶级政治大学

五、旧农大极力标榜“正规化”,新农大坚持半工半读、勤工俭学

六、旧农大搞“三中心”、“老三段”[注 1],新农大建立以科研、生产带动教学的“三结合”新体制

七、旧农大高楼深院、与世隔绝,新农大坚持同三大革命运动息息相通

八、旧农大是少数人享受教育特权的“小宝塔”;新农大越办越大、越办越向下,使广大群众都有机会受教育

九、旧农大只让学生受奴化,新农大充分发挥工农兵学员“上、管、改”的作用

十、旧农大教师脱离工农,新农大坚持教师同工农相结合,努力建立一支无产阶级的教师队伍[11]

Remove ads

否定

周全华认为:“朝阳农学院自1971年始办,到1974年底也才4年办学历史,并无多少成功的办学经验”,自1974年“学习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现场会”后便产出许多经验,这些经验的特点是集极左做法之大成。[12]:223

焦润明等著《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1949-1999》认为:

“朝农经验”对中国的教育事业造成的灾害是严重的。办学方向方面,强调把学校办成政治大学,要政治挂帅,“为了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朝阳农学院党委把转变学生思想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课。最近毕业的这批学生,在校期间就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积极参加批林整风批林批孔运动,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经受锻炼”;反对学校有专业分工,反对培养专家人才,认为培养的这些人都是高高在上的精神贵族;在招生分配制度方面,“四人帮”把“社来社去”当做是对资产阶级的勇敢挑战,把它作为普遍适用于各类院校的办法而绝对地、强令地推行;在教学内容方面,所谓的“三结合”的新体制,就是学生一入学,同教师一起分成不同的课题组,把果树、地块的管理任务分到各组包干,这其实是把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到一棵树上.结合到一块地上、老师在树下讲怎样的枝就叫教,学生听就是学,剪枝就是生产劳动,不懂的地方相互研究就是科研,更有甚者,“‘只懂一锄头三铁塔’,……那可是社会主义农业大学的基本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这些年轻的闯将已经用一锄头铲除了过去旧大学‘温室里育种,黑板上种田’的劣习。”显然,这实际上是取消了教学和科研——所谓的”几上几下”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要学生用大部分时间下队劳动,而在校内的学习又被大量的劳动所代替。“朝农经验”中所谓的新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实际上是以实践为借口,反对课堂教学,反对科学实验,而把实践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拿锄头、剪刀干活。[13]:448
Remove ads

评论

  • 金春明等著《“文革”时期怪事怪语》认为:北京农业大学周恩来批准从陕西迁回后,毛远新说“就是要拿朝农这块石头抛出去打他们”。“这就充分说明,所谓朝农经验不过是‘四人帮’打人的一块石头。”[14]朝阳市史志办公室著《中国共产党朝阳历史 第二卷(1949-1978)》认为:“‘四人帮’及其在辽宁的代理人,为了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炮制了所谓‘朝农经验’,并在全国大肆渲染,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朝农经验不折不扣地成为‘四人帮’及其代理人篡党夺权的工具。”[2]:385焦润明等著《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1949-1999》认为:朝农经验“是‘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为了打倒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之一、是中国教育的灾难。”[13]:449
  • 周全华认为:“到1974年底,经过反潮流、反‘复辟回潮’、批林批孔几大回合斗争,极左势力已明确了利用教育问题作政治进攻的战略,作打击的方向、目标、部位,遂决定推出‘朝阳农学院经验’作政治炮弹打人。”[12]:221
  • 朝阳市史志办公室著《中国共产党朝阳历史 第二卷(1949-1978)》:“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社会环境里,党内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朝阳农学院贯彻极左路线有其必然性。”[2]:393“‘朝农经验’的推出,使本来被‘文化大革命’破坏的教育事业遭到更加严重的摧残。”[2]:396“‘朝农经验’是错误的,但要把‘朝农经验’与朝阳农学院、朝农的绝大多数师生区别开来。”[2]:397
  • 李均:“客观地分析,‘朝农经验’也并非完全是错误的,‘社来社去’、‘半工半读’、‘以科研、生产带动教学’等做法对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和培养应用性人才都有一定意义,但这些并不是‘朝农经验’的主要部分,而是为‘朝农经验’的主要‘经验’服务。朝农的主要‘经验’是阶级斗争的经验,是‘和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着干’的经验,是‘把学校变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的经验。”[10]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

原始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