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本笃会
天主教修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本笃会(拉丁语:Ordo Sancti Benedicti)又译为本尼狄克派,亦被称为“黑修士”(得名于修会僧袍的颜色),是天主教的一个隐修会,是由意大利人圣本笃于529年在意大利中部卡西诺山所创,遵循中世纪初流行于义大利和高卢的隐修活动。其规章成为西欧和北欧隐修的主要规章。本笃会隐修院的象征是十字架及耕地的犁。另外,在不同地方的旧天主教会、圣公会及路德会均有本笃会。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0年2月17日) |
历史
努西亚的本笃于约529年在意大利苏比亚科修建了一座修道院,后来又在卡西诺山等地陆续修建了另外十余所修道院。然而,并无证据显示他希望建立一个修道会,圣本笃准则要求各修道院间实行自治而非联合成修道会。约580年,卡西诺山被伦巴第人攻陷,僧侣们逃往罗马,这可能是本笃会传播开来的主要原因[1]。
10世纪时,法国克吕尼隐修院首先发起改革运动,称“重修本笃会”。11世纪初在法国第戎附近的熙笃旷野又有熙笃会产生,在法国查尔特勒山圣勃路诺创办有加多森会。15世纪-16世纪时,因会士到殖民地传教,该会的隐修性质逐渐消失。
会规
圣本笃所订的会规共七十三章。非常生活化,照顾到祈祷、求知、劳动各方面,并提倡适度的灵修。会规规定会士不可婚娶,不可有私财,一切服从长上,称此为“发三愿”。 本笃会会士每日必须按时进经堂诵经,咏唱“大日课”,余暇时从事各种劳动。会规要求祈祷不忘工作,视游手好闲为罪恶。后来该会规成为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范本。本笃会传统重视教会音乐,今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的本笃会修院仍保持这一传统。
本笃会规是要建立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借着基督、在基督内、靠着圣神回归到上帝面前。这样规律的生活结构是为了要随时随地意识到天主的临在。而在团体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内在的改变,才能持守对基督的誓约。并借着对地方和人的恒常关系,来达成这个永久的盟约。
本笃会在中国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