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机关刊物
报刊类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机关刊物是指由某政党、政府机关或社会团体出版的刊物,机关报则指他们出版的报纸。用以发布消息,宣传自己的主张、政策,影响社会舆论。其中由政党出版的机关报又称党报。政治团体出版的机关报通常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立场鲜明。而学术机构等非政治团体的机关报则往往以消息发布为主。

概要
机关报于19世纪出现在欧洲和北美的工业发达地区,当时这些地区的政党政治刚刚兴起,各政党的活动非常活跃,纷纷出版报纸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东欧无产阶级政党革命成功后,也依靠机关报的“喉舌”作用来维持政权的合法性,媒体也成为“党的喉舌”直接受控于中央,机关报也成为无产阶级政党专政的重要政治宣传工具。在21世纪里,自由独立的大型商业性报纸居于各国主流地位,政党或组织的机关报早已回归内部消息发布的基本用途;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如中国、朝鲜,完全服务于执政党指令的机关报仍然扮演着重要的宣传角色。
对机关报的判定主要是依据其内容、读者的普遍看法或后人的研究。一般在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性报纸通常会明确自己是某政党或国家机构的机关报,直接受某政党或国家机构的控制。而在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机关报并不会有空八股的一贯宣传模式,通常会要依据内容或其它条件判断。
专制社会体制内的机关报的分类往往依据所属团体的行政区划或组织上的分级,分为中央机关报和地区性或分支机关报。在领导关系上,机关报可以受所属团体的领导机构的领导、监督,或者与团体的领导机构相互独立,各司其职。中国共产党、苏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机关报通常以前一种形式为主。
Remove ads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机关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是社会舆论的主要制造者,一党独大的政治性机关报在无产阶级社会生活中扮演极重要角色。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大体上可划分为:
- 中央级:
- 省级:
(不完全)
Remove ads
![]() | 此章节尚无任何内容,需要扩充。 (2021年1月6日)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机关报
- 朝鲜劳动党:《劳动新闻》
- 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民主朝鲜》
- 朝鲜人民军:《朝鲜人民军》
- 社会主义爱国青年同盟:《青年前卫》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机关报
《人民报》(越南语:Báo Nhân Dân)是越南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被称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1951年3月11日,《人民报》在反抗法国殖民主义的战争中创刊,继承了胡志明创刊的《青年报》的传统[1]。
《人民报》日发行量18万份,周末11万份;《人民月刊》发行量13万份。《人民报》总部设在河内,在国外设有3个分支机构;在河内、胡志明市等7个印刷点印刷,向全国和国外发行。第一份电子版的《人民报》于1998年6月21日创立。
苏联的机关报
1918年3月3日,《真理报》报社随苏维埃政府一同迁至莫斯科。从那时起,《真理报》就正式成为了苏共官方出版物,或称“中央机关报”,负责向外部传达领袖的精神,宣布政策及其变化等等,直到1991年被解散。直到1989年之前,全苏联的所有国营单位、军队单位和其他组织都被要求必须订阅《真理报》。
其他一些国家机构也发行自己的机关报,譬如:《消息报》是苏联最高苏维埃的机关报,主要阐述对外关系;《劳动报》是苏联总工会的机关报;《共青团真理报》是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的机关报;《少先队真理报》(Пионерская Правда,英文:Pionerskaya Pravda)是少年先锋队组织的机关报。
1924年列宁死后,《真理报》曾一度成为斯大林的政治对手布哈林的权力基地。在《真理报》任主编期间的表现大大加强了布哈林作为资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地位。
类似的情况在1953年斯大林死后也出现过。斯大林之死造成苏共中央的权力真空,而赫鲁晓夫却得以利用他与时任《真理报》主编的谢皮洛夫之间的联盟关系成功排挤了总理马林科夫,在权力斗争中最终占据上风。
中华民国的机关报
中央日报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大陆时期之代表性的官方媒体。 1949年,中央政府撤退到台北市;此后,《中央日报》接续在台湾发行五十馀年,为中国国民党党营文化事业成员。在报禁开放前,《中央日报》销量很高。于1960年代至1980年代间,《中央日报》与《中国时报》和《联合报》并称为“三大报”。第一次政党轮替(民国89年,西元2000年)以前,《中央日报》与《青年战士报》(后改名《青年日报》,目前为中华民国国防部所有之中文报纸)同为宣导官方立场的主要媒体。
日本的机关报
日报
周报月报
准机关报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