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李再钤
臺灣藝術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李再钤(1928年-),是一位台湾现代雕塑家,也是台湾少数坚持几何造形的现代雕塑家。1928年出生于福建仙游,1948年来台,曾任教于中国文化大学、实践大学、铭传大学,作品多从传统出发,以抽象几何元素呈现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1]。
生平
1928年生于福建省仙游县,出身于书画世家,自小受祖父、父亲的启发,接受正统的书画训练,因此在年少时已有深厚的书法绘画功夫,1948年来台,进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学习,开始接触雕塑艺术[2]。李再钤早期于台湾手工业推广中心工作近十年的时间,积极推广工艺设计,创立六艺设计公司,也曾任教于中国文化大学、实践大学、铭传大学等教授设计课程[2]。
自1960年代便开始探索铜、砂石、玻璃纤维与不锈钢等新兴材料,尤其擅用钢材创作,于1970年代接触到包浩斯以降的艺术风格与低限主义艺术(Minimalism),使其开启几何抽象的创作脉络。李再钤发现低限主义的核心概念与中国老庄思想及禅学颇有契合,加上本身对易经的深究,因此他的创作在严谨而缜密的数学逻辑之外,也有深刻的东方哲思[2]。并与杨英风、朱铭、邱焕堂、郭清治、陈庭诗等重要雕塑家组成著名的雕塑家团体“五行雕塑小集”,对各类材质的大胆探索及运用,为台湾现代雕塑推进新页[3]。
1983年,运用现代媒材,创作〈低限的无限〉一作品,钢板喷漆,这件作品参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开馆展,为几何抽象的造形,三角形块面的组合,在某一个角度看来类似星形,曾因而遭到误解,原作本是红色被擅改为白色,引发社会舆论风暴和政治与艺术分界争端的论战[3]。
李再钤持续创作至今,作品受各大美术馆典藏,包括国立台湾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等;重要个展包括2008年关渡美术馆“哲理与诗情—李再钤八十雕塑展”、2018年台北当代艺术馆“低限命题.感性空间—东和钢铁国际艺术家驻厂创作展”及亚洲艺术中心台北的“‘越界’~在砌时变局中纵横—亚洲艺术中心台北旗舰空间开幕展”等;近期展览包括2021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几何抽象之路—李再钤与法贾希迪”等;潜心于雕塑创作外,亦著有《希腊雕刻》、《铁屑尘土雕塑谈—李再钤八十文钞》、《即兴八九》等书。
Remove ads
风格
坚持以几何造形为创作,以钢板为素材,焊接为手法,创作出一系列的抽象作品,为当代立体造形艺术的代表雕塑家之一。他破除既有的框架,以中国传统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创作出现代低限风格的造型,在媒材伸展与扩张的效果中,兼具了理性的观念与感性的视野[3]。从中发展出一系列的抽象作品,展现一种结合美学、哲学和数学的造形和三元关系,蕴含著即兴与无限哲思[4]。
年表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