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杜秋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杜秋(生卒年不详),史书称杜仲阳[1][2][3],推测仲阳为其表字[4],活跃于8世纪-9世纪间,后世多称为“杜秋娘”,是唐代金陵(江宁县)人,或说润州人[a]。
根据《杜秋娘诗》的记述,杜秋娘15岁时成了李锜的妾侍。元和二年(807年),李锜正式起兵造反。后来李锜造反失败,杜秋和另一位同为李锜妾侍的同乡郑氏被纳入宫中。两人都受到唐宪宗宠幸。《太平广记》称,李锜的一位侍婢曾以李锜写下的帛书向唐宪宗申明冤。或说,杜秋即此侍婢,然而因“宫闱事秘,世莫得知”[5]。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任命她为儿子李凑的傅姆[3]。《新》《旧唐书》称养母[1][2]。
李凑兄长唐文宗执政的太和五年(831年),李凑被废去漳王之位。杜秋放归润州故乡。太和八年(834年)九月,李德裕出任润州刺史。奉旨将杜秋安置于道观,提供供给[1][2]。
李德裕从任上离任后,留后李蟾按旨意行事。太和九年(835年)三月,左承王璠、户部侍郎李汉向唐文宗上奏,李德裕厚赂杜秋,阴结漳王李凑,图为不轨[3][1][2]。
《太平广记》称,杜秋虽是婢女出身,“而能以义申锜之冤,且逮事累朝,用物殚极,及其被弃于家也,朝饥不给,故名士闻而伤之[5]”。杜牧经过金陵时,看见她年老贫穷的景况,作了《杜秋娘诗》,其序简述了杜秋娘的身世。诗中附了一段注:“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锜常唱此辞。”并没有说这首七绝是谁所作,但后世多归入杜秋娘的作品,包括《唐诗三百首》。
Remove ads
备注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