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松山隧道
澳門半島的隧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松山隧道(葡萄牙语:Túnel da Guia),是澳门的一条行车隧道,位于二龙喉街和罗理基博士大马路之间,呈西北-东南走向。长284.85米,高7.22米,宽10.5米,设双线车道,每小时可通700辆车[1],收费全免。两端皆连接行车天桥。中葡友好纪念物之一的“莲花”位于隧道罗理基博士大马路出口。


Remove ads
历史
1989年2月18日,松山隧道正式动工,由葡国伟龙建筑公司(Soares Costa)及森美(Somec)联合集团承投,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二十局集团(原第二十工程局)施工,9月18日贯通[2][3]。1990年11月17日正式开通[2]。但近年澳门车辆数目激增,用量达到饱和,情况在澳门大赛车期间尤为严重。2003年,澳门土地工务运输局在罗理基博士大马路尽头,在新口岸水塘南角旁开辟新路,即现时的水塘马路用以分流松山隧道的负担。
行车天桥
高士德大马路行车天桥(葡萄牙语:Viaduto na Avenida de Horta e Costa),为一条连接高士德大马路至松山隧道的行车天桥,车速限制为最高每小时40公里及最低每小时25公里。全线为单线至双线分隔道路。行车天桥横跨士多纽拜斯大马路、文第士街、荷兰园大马路,长度为398米,最宽处为7.7米。其中新口岸往高士德方向的一段行车天桥为单行线,由荷兰园大马路至高士德大马路交界之附近一段为双行线。天桥工程共耗资1000万元,于1996年2月7日通车。在建造期间由于须砍去所有榕树,对环境生态、天桥两侧居民造成一定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影响[4][5]。
1980件代未,为减轻该隧道新口岸填海区出口车辆挤塞情况,澳葡政府于罗理基博士大马路近综艺馆附近兴建一座行车天桥,单向由隧道位于新口岸的出口前往现时何贤公园方向,使由高士德大马路一带驶来之车辆迅速分流往外港码头或入新填海之西南高级住宅区、商业区及旅游区[6]。
事件
2020年9月29日上午,新福利一辆5AX路线巴士,在行经松山隧道路段时因机械故障出现漏机油,引致及后行经的12部车辆连环相撞,导致6人受伤。事后,新福利解释是因为该巴士压缩机内部机件意外断裂,压缩泵缸体被击破,导致机油渗漏。[8] [9]
途经公共巴士路线
附近街道
新口岸出口
高士德出口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