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伦勃朗
荷兰画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伦勃朗·哈尔门松·范赖恩(荷兰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发音:[ˈrɛmbrɑnt ˈɦɑrmə(n)ˌsoːɱ vɑn ˈrɛin] ⓘ;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通称伦勃朗,巴洛克绘画艺术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的主要人物,被认为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1];在2004年票选最伟大的荷兰人当中,他排行位于第九[2],次于第八的安妮·弗兰克。他所处的年代被称为荷兰黄金时代,荷兰的科学艺术与商贸成就达到顶峰。
伦勃朗年少成名,惟半生潦倒。其作品在他在世时即享有盛名[3],几乎当时所有重要的荷兰画家都出自他的门下[4]。伦勃朗的顶峰之作当属肖像画包括自画像以及取自圣经内容的绘画。他的一系列自画像如同一部独一无二的自传,画家的自我审视真诚而不矫饰[1]。
伦勃朗虽然从未出国游历,但他的绘画风格受到了在意大利深造过的古画大师及荷兰和弗拉芒画家的影响。在油画和版画创作中,伦勃朗展现了他对古典意象的完美把握,同时加入了他自身的经验和观察。比如圣经场景的绘画中,同时体现了他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对古典构图的运用,以及他对阿姆斯特丹犹太族群的观察[5]。正由于这种感同身受的力量,他被称为“文明的先知”[6]。伦勃朗的著名画作有《夜巡》、《月亮与狩猎女神》、《犹太新娘》及《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等。
在伦勃朗的作品中,明暗对照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着重捕捉光线和阴影的绘画技术让人物栩栩如生[7]。与同时代的画家不同,伦勃朗表现的并非是人物的美貌或财富,而是经过深刻洞察后的人性与内在心理。写实的呈现方式,毫不掩饰时间与岁月在模特身上留下的印记是伦勃朗作品的一大特点。他的作品题材多样,从经典的历史场景,故事传说到日常生活场景与人像。他的妻子萨斯基娅·厄伊伦堡与伴侣亨德里克耶·斯托费尔斯,经常成为他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原型。
Remove ads
早年生平与教育经历

林布兰于1606年7月15日生在荷兰共和国时期的莱顿。“林布兰”这个名字也许来自他的外曾祖母伦布婕(Reijmptje),“伦布婕”和“林布兰”的发音很相近。[9]他是家中第八个孩子,父亲是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他们共育有十个孩子。宽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条件让他在家乡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他的母亲是天主教徒,父亲信奉荷兰规正会,因此宗教成为了伦勃朗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他所生活时期的浓厚宗教氛围也使他的信仰问题备受学界关注。[10]
10岁到14岁期间,他进入了管制严格的拉丁文学校就读,并接受了最初的美术教育,并于14岁进莱顿大学并主修哲学,不过他很快就放弃了在哲学方向发展的道路。
1621年,林布兰决定全身心投入于绘画并在一个当地画家雅各布·伊萨克松·范斯瓦嫩堡的画室中做学徒。1624年,他获得了在荷兰当时最著名的画家彼得·拉斯特曼于阿姆斯特丹的画室中当学徒的机会并在拉斯曼手下工作了六个月。在1625年,伦勃朗在雅各布·皮纳斯那里停留了数月,尽管西蒙·范莱文声称伦勃朗师从约里斯·范斯霍滕。彼时,他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之后便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11]
Remove ads
绘画生涯
1625年,伦勃朗与同门好友扬·利芬斯一起在自己的家乡莱顿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自1627年起,伦勃朗开始招收学生,其中便包括赫里特·道和伊萨克·德·茹代维尔。据说琼·休德科珀于1628年成为了伦勃朗的第一位买家。[12]1629年,政治家康斯坦丁·惠更斯发现了伦勃朗的才华,并帮助他从海牙宫廷获得了重要的委托。在这之后,奥兰治亲王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开始持续从伦勃朗那里购买画作。
在1631年末,伦勃朗离开莱顿去往阿姆斯特丹这座迅速发展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并在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在这里,他首次以专业肖像画家的身份开始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最初与艺术品经销商亨德里克·厄伊伦堡住在一起,并于1634年与他的表妹萨斯基娅·厄伊伦堡结婚[13]。萨斯基娅来自名门旺第:她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曾担任吕伐登市长。伦勃朗夫妇在亲属不在场的情况下在当地的圣教堂举行了婚礼。[14]同年,伦勃朗成为阿姆斯特丹公民,并成为当地画家协会的会员,并收了不少学生,其中包括费迪南德·波尔和霍弗特·弗林克。[15]
伦勃朗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1650年代后,他的画更为宽阔有力,利用叠色使画面更加有立体感。
从1640年代开始,他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1661年是他作画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后就作画较少,结交了许多中下阶层的市民,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

1642年林布兰创作《夜巡》,也是他生涯的转折点之一。《夜巡》是阿姆斯特丹射击协会的一群人合资请林布兰绘制的。林布兰在这些志愿民兵的群像构图上,未依照当时军人需依身份及军阶排列的不成文规定[16],因此造成民兵不满,要求重画,但林布兰没有答应,因此告上法庭,林布兰因此受到许多的攻击及疏远[17]。
林布兰和他的妻子萨斯基娅·林布兰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后不久去世。
他和女仆亨德里克耶·斯托费尔斯住在一起,斯托费尔斯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为此受到教会的谴责为“罪恶的生活”。由于他为了画画经常采购大量的衣物和绘画工具,从不计较财产,所以很快就到了破产的边缘。
晚年的林布兰获得一个翻身的机会。阿姆斯特丹刚刚建成的市政厅,需要一幅表现古代荷兰英雄克劳迪乌斯·西维利斯(Claudius Civilis)反抗罗马暴政的巨幅画作。 然而他的画却让政府官员对他彻底失望了,英雄西维利斯是独眼残疾人这没错, 但他没有像其他画家只画他健全的那一侧,最后为了生计,他将这幅画砍得七零八落。[18]
1669年他在贫病中去世,身边只有女儿陪伴,死后葬在西教堂一个无名墓地中。
林布兰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多幅素描,几乎画了100多幅自画像,而且几乎他所有的家人都在他的画中出现过。
Remove ads
时期和风格

- 1625年—1631年:莱顿时期,受到彼得·拉斯特曼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作品以小幅,精致为特点。画中人物的服饰与首饰被清晰地描绘出来。宗教主题较多。
- 1634年—1636年:阿姆斯特丹时期,浓墨重彩的大型油画与人物肖像画成为主流。
- 1640年后:家庭的悲剧让他的绘画风格变得朴素与低沉。绘画的主题由原来旧约故事变成了新约的故事,浮华的风格变为了深沉的情感表达。油画的尺寸也缩小了,充满了阴影与自然的力量。
- 1650年代:林布兰重新开始进行大型油画创作并且运用丰富的色彩。他重新采用了史诗与宗教题材的作品,只是更加爱表现在一组群像中孤立的人物。
- 晚年:他绘制了众多的自画像,在自画像中真实的表现了他饱经生活的悲欢离合之后沧桑衰老的面容。
馆藏作品
林布兰收藏在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的画作有《夜巡》、《犹太新娘》等。其他画作收藏在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圣彼得堡的埃尔米塔日博物馆、伦敦的国家美术馆、柏林画廊、德勒斯登的历代大师画廊、纽约市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弗里克收藏、华盛顿特区的国家艺廊、法国的卢浮宫、瑞典国立博物馆、德国的威廉高地宫殿等地[19]。林布兰在阿姆斯特丹的家现在是林布兰故居纪念馆,收藏他许多的蚀刻版画。
- 《基督下葬》,约1624年,今藏于英国格拉斯哥亨特博物馆和美术馆
- 《圣斯德望的石刑》,1625年,今藏于法国里昂美术馆
- 《被锁在岩石上的安德洛墨达》,1630年,今藏于荷兰海牙毛里茨之家博物馆
- 《戴金链的老人》,约1631年,今藏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 《雅各布·德海恩三世肖像》,1632年,今藏于伦敦达利奇美术馆
- 《冥想中的哲学家》,1632年,今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 《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1632年,今藏于荷兰海牙毛里茨之家博物馆
- 《月亮与狩猎女神》,1634年,今藏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 《下十字架》,1634年,今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 《伯沙撒的盛宴》,约1635-1638年,今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
- 《酒馆里的浪子》,约1635年,今藏于德国德累斯顿历代大师画廊
- 《达那厄》,作于约1635年,1643年大改年,今藏于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 《讲台上的学者》,1641年,今藏于波兰华沙皇家城堡
- 《相框里的女孩》,1641年,今藏于波兰华沙皇家城堡
- 《夜巡》,1642年,今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 《波阿斯和路得》,1643年,今藏于英国贝德福德郡沃本修道院与德国柏林画廊
- 《磨坊》,1645/48年,今藏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国家美术馆
- 《苏撒拿和长老们》,1647年,今藏于德国柏林画廊
- 《基督医治病人》,又名《百盾版画》,约1648年,今藏于美国奥伯林艾伦纪念艺术博物馆
- 《基督的头》,1648年,今藏于德国柏林画廊
- 《亚里士多德与荷马半身像》,1653年,今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三个十字架》,1653年,今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 《沐浴的拔示巴》,1654年,今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 《耶稣示于众人》,约1655年,不同博物馆藏有不同版本。伦勃朗创作的两幅最大的版画之一
- 《帕拉斯·雅典娜》,约1657年,今藏于葡萄牙里斯本古尔本基安美术馆
- 《迪尔克·范奥斯肖像》,约1658年,今藏于美国奥马哈乔斯林美术馆
- 《穿戴贝雷帽与立领的自画像》,1659年,今藏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国家美术馆
- 《以斯帖节的亚哈斯维罗斯和哈曼》,1660年,今藏于俄罗斯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
- 《克劳迪乌斯·西维利斯的阴谋》,约1661-1662年,今藏于瑞典国立博物馆。伦勃朗为了出售原画,将其切割,导致原画大部分已佚失。这也是他最后一幅世俗历史题材的画作
- 《布商行会理事》,1662年,今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 《犹太新娘》,约1665-1669年,今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
- 《哈曼在以斯帖前》,1665年,今藏于国立罗马尼亚艺术博物馆[20]
- 《63岁自画像》,1669年,今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伦勃朗的最后自画像之一
- 《浪子回头》,1669年,今藏于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伦勃朗的最后画作之一
Remove ads
画作
和德国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丢勒一样,林布兰对自画像有着特殊的情感,一生之中留下了数量众多的自画像,包括速写、素描、版画和油画等创作手法,每一时期创作的自画像都反映了画家当时的艺术特色,其晚年的自画像和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一样,笔触豪放而概括,形象生动而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年轻的伦勃朗》,绘制于1628年,当时他22岁
-
《戴颈甲的自画像》,约1629年
-
《自画像》,1630年
-
《天鹅绒贝雷帽的自画像》,1634年
-
《自画像》,1640年
-
《在维也纳的自画像》,布面油画,1652年,收藏于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
-
《戴贝雷帽的自画像》,1655年
-
《自画像》,1660年
-
《自画像》,1662年
-
《自画像》,1665年—1669年
-
《自画像》,1669年
Remove ads
-
《两位争吵的老人》,1628年,今藏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
-
《工作室中的艺术家》,1628年,今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
《戴皮帽的老人半身像》,1630年,伦勃朗父亲的画作
-
《耶利米哀叹耶路撒冷的毁灭》,约1630年
-
《被锁在岩石上的安德洛墨达》,约1630年
-
《The 冥想中的哲学家》,约1632年
-
《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约1632年
-
《阿尔切·厄伊伦堡肖像》,1632年,今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
《年轻女子肖像》,1632年,今藏于美国阿伦敦美术馆
-
《萨斯基娅·厄伊伦堡肖像》,约1633–34年
-
《弗洛拉》,1634年,今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
《以撒的献祭》,1634年,今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
《下十字架》,1634年,今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
《劫夺伽倪墨得斯》,1635年,今藏于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
-
《参孙失明》,1636年,伦勃朗送给惠更斯
-
《苏撒拿》,1636年
-
《伯沙撒的盛宴》,约1636–38年
-
《达那厄》,约1636–43年,今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
《大天使拉斐尔离开托比亚斯的家人》,1637年,今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
《风景与好撒玛利亚人》,1638年,今藏于波兰克拉科夫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
-
《讲台上的学者》,1641年,今藏于波兰华沙皇家城堡
-
《若瑟的梦》,约1645年
-
《苏撒拿和长老们》,1647年
-
《磨坊》,1648年
-
《红衣老人》,约1652–54年,今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
《亚里士多德与荷马半身像》,1653年,今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厨房女佣》,1654年,今藏于瑞典国立博物馆
-
《扬·西克斯肖像》,1654年。伦勃朗一位富朋友的画像
-
《沐浴的拔示巴》,1654年
-
《溪流中沐浴的女子》,1654年
-
《帕拉斯·雅典娜》,约1655年
-
《戴曼医生的解剖课》,1656年
-
《雅各祝福约瑟的儿子们》,1656年
-
《门口的女人》,1657–58年
-
《以斯帖节的亚哈斯维罗斯和哈曼》,1660年,今藏于俄罗斯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
-
《圣托马斯的怀疑》,1660年,今藏于俄罗斯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
-
《圣巴多罗买》,1661年,今藏于美国马利布J·保罗·盖蒂博物馆
-
《布商行会理事》,1662年
-
《克劳迪乌斯·西维利斯的阴谋》,约1661-1662年
-
《卢克丽霞》,1666年,今藏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
-
《浪子回头》,1669年,今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Remove ads
文学作品
- 《致伦勃朗的画》(米哈伊尔·莱蒙托夫的诗,1830年)
- 《夜之加斯帕尔》:(阿洛伊修斯·贝尔特朗的散文诗,1842年)
- 《我,伦勃朗的婊子》(Sylvie Matton的小说,1998年)
- 《范赖恩》(Sarah Emily Miano的小说,2006年)
- 《我是伦勃朗的女儿》(Lynn Cullen的小说,2007年)
- 《伦勃朗事件》(Daniel Silva的小说,2011年)
- 《解剖课》(Nina Siegal的小说,2014年)
- 《伦勃朗的镜子》(Kim Devereux的小说,2015年)
电影
- 《被盗的伦勃朗》(1914年电影,由Leo D. Maloney和JP McGowan执导)
- 《一个伟人的悲剧》(1920年电影,由Arthur Günsburg执导)
- 《失踪的伦勃朗》(1932年电影,由Leslie S. Hiscott执导)
- 《伦勃朗》(1936年电影,由亚历山大·科达执导)
- 《伦勃朗》(1940电影)
- 《防空洞里的伦勃朗》(1941年电影,由Gerard Rutten执导)
- 《伦勃朗》(1942年电影,由Hans Steinhoff执导)
- 《伦勃朗:自画像》(1954年纪录片,莫里·罗兹曼)
- 《伦勃朗,人之画家》(1957年电影,由Bert Haanstra执导)
- 《伦勃朗作于1669年》(1977年电影,由Jos Stelling执导)
- 《伦勃朗:公众的眼睛和私人的凝视》(1992年纪录片,由西蒙·沙玛执导)
- 《伦勃朗》(1999年电影,由Charles Matton执导)
- 《伦勃朗:父与子》(1999年,由David Devine执导)
- 《窃取伦勃朗》(2003年电影,由Jannik Johansen和Anders Thomas Jensen执导)
- 《西蒙·沙玛的艺术力量:伦勃朗》(2006年BBC纪录片系列)
- 《守夜》(2007年电影,由彼得·格里纳韦执导)
- 《伦勃朗之我控诉》(2008年纪录片,由彼得·格里纳韦执导)
- 《伦勃朗与我》(2011年电影,由Marleen Gorris执导)
- 《伦勃朗的夏玛:晚年的杰作》(2014年纪录片,由西蒙·夏玛执导)
门生学徒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