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柏林果酱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柏林果酱包(德语:Berliner Pfannkuchen,简称Berliner)[1],又称为柏林娜[2][3]、柏林甜甜圈[4][5][6],是一种德国传统甜点,类似于甜甜圈,不过中间并没有孔。柏林果酱包以发酵面团炸制而成,中间填入果酱馅,一般上覆糖霜、糖粉或普通的食糖。
传统上,人们仅在跨年和狂欢节(玫瑰星期一与忏悔星期二)时食用柏林果酱包,不过如今已常年有供应。德国有一个捉弄人的习俗,会将芥末代替果酱填入果酱包,并与其他普通果酱包混在一起,让人误食[2][7]。
称呼方式
柏林果酱包在各地有着不同的称呼,在北德、西德及瑞士一般将其称作“Berliner Ballen”,或直接称为“Berliner”[8]。柏林当地人以及勃兰登堡、西波美拉尼亚、萨克森-安哈尔特、萨克森等地则称其为“Pfannkuchen”(在德国其他地方该词指松饼)。在中德、南德及奥地利的大部分地区,柏林果酱包属于“Krapfen”的一种,有时称为“Fastnachtskrapfen”或“Faschingskrapfen”。黑森人将柏林果酱包被称为“Kräppel”或“Kreppel”,而普法尔茨人则称其为“Kreppel”或“Fastnachtsküchelchen”。而在更南边的士瓦本,人们则会用当地方言“Fasnetskiachla”来称呼这一甜点。
在欧洲其他国家亦有类似的甜点,在斯洛凡尼亚称为“Trojanski krof”;在克罗埃西亚称为“krafni”;在波士尼亚和塞尔维亚是“krofne”;在波兰称为“pączki”;在乌克兰称为“pampushky”;在捷克共和国称为“kobliha”;在匈牙利是“bécsi fánk”;在荷兰称为“Berlinerbol”;在比利时称为“boule de Berlin”;在芬兰有“hillomunkki”和“berliininmunkki”两种名称;在挪威称为“berlinerbolle”;在斯洛伐克称为“šiška”;在罗马尼亚则是“gogoși”;土耳其也有称为“Alman Pastası”的类似甜点。
起源传说
据说1756年时一名糕点师投入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军旅,想担任炮手,却被告知身体检查不符合服役标准,最后他仍被允许在军团里担任伙房兵。为了感谢军队,他特别按照加农炮炮弹的型态做出“柏林娜”,所以这款果酱包才会是如棒球般大小的浑圆体态[8][9]。
轶闻

1963年6月,美国总统约翰·甘迺迪来到西柏林,当时正值冷战最紧张的时期;二年前,苏联下令建造柏林围墙,一举把整个城市分成东西两半。甘迺迪在演讲时说到:
“两千年前,最自豪的一句话是‘civis Romanus sum’(我是罗马公民);今天,在自由世界,最自豪的一句话则是‘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柏林人)……所有自由人,无论生活在哪,都是柏林的公民。因此,身为自由人,我以‘Ich bin ein Berliner’感到自豪!(原文:Two thousand years ago the proudest boast was civis Romanus sum. Today, in the world of freedom, the proudest boast is ‘Ich bin ein Berliner’… All free men, wherever they may live, are citizens of Berlin, and, therefore, as a free man, I take pride in the words ‘Ich bin ein Berliner!’)”
全场爆出巨大欢呼声,这段演讲被视为甘迺迪最成功的演讲之一。
然而时隔 25 年后却开始出现某种都市传说,有人说在德文中,“我是柏林人”的正确讲法是“Ich bin Berliner”,一旦加上不定冠词“ein”,“Berliner”就会变成著名的德式甜点:“我是颗‘柏林娜’。”然而柏林人不把果酱包叫做“柏林娜”,而是称为“Pfannkuchen”(在德国其他地方该词指松饼),所以没有人把这场演讲跟甜点联想在一起[8][9]。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误解,应该是1983年出版的间谍小说《柏林游戏》(Berlin Game)中,有个角色说:“在甘迺迪发表著名宣言后的隔天,柏林漫画家全都在报纸上画上果酱包。”后来多家英语系媒体误以为真,纷纷发表相关报导[9],如《卫报》[10]、CNN[11]、《时代杂志》[12]、《纽约时报》等[13]。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