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柏森 (作家)

臺灣詩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柏森Forest Lin (Mori),1999年[1]),台湾新生代诗人,生于台北市。毕业于东吴大学哲学系。曾获杨牧诗奖全国优秀青年诗人奖等,作品入选《台湾诗选》,著有诗集《灰矮星》、《原光》。

事实速览 柏森, 罗马拼音 ...

文学观

柏森在〈爱这个世界〉一文中写道“我们眼看理想(ideal)但不真正去触碰理想,对此,你与它是必须分开的,只有距离使我们行动”,认为文学技艺透过时间、语言等杂多,去调整世界及人之间的关系,并强调“思想的基础来自经验,然而没有想像力和思考的加涉及运作,经验则失去意义与延续性(continuum)”。论及艺术,则引自汉娜·鄂兰在《心智生命》提到“引人进入纯粹沉思的是现象的纯美(kalon)”,加以叙述善的最高理念及人的美德是以行动执行的本身,即为人在行动的那一刻最为衡量的依据。于此,柏森认为诗的重点从不是下判断,而是判断的过程。[3]

语言风格

柏森的诗紧扣哲思,作家朱和之评论其:“趋近时间的方法是用文字将其摘取并且封固,使流动的心绪结为晶体,得以拉远当作客体观看,也能显微放大细察纹理。”[4]诗人李进文指出其笔端既智性又柔情,敏魅幽微的文字,自成一个有机生态。情感不囿于传统培育方式,观念不拘于常规调性。[5]其诗风一再复归于安静,而在诗学态度上直指旁观是一种虚构,并提出“微物观察是一种美德”,尝试于文学中探问人之主体作为经验的中介,且论“经验的敞开性”,拓展美学即为伦理学一命题。

个人诗集

合集、选集

得奖及入选纪录

相关研究与评论

中文

  • 林宇轩,〈而立之前:2022台湾新世代诗人小论〉,《吹鼓吹诗论坛》第51号,2022年12月。
  • 王柄富,〈谈及消逝 ◎柏森〉,每天为你读一首诗,2023年1月。
  • 林宇轩,《轨迹与阵地:台湾千禧世代诗学生态》,国立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24年7月。

日文

  • 田原,〈台湾の女性诗人について〉,《诗と思想》第436号,2024年3月。
  • 竹内新,〈出会いと再会〉,《诗と思想》第436号,2024年3月。
  • 林虹瑛,〈诗を読む〉,《诗と思想》第436号,2024年3月。

德文、波兰文

  • 林蔚昀,〈„Manche mögen Poesie …“: Schlüssel zu Wisława Szymborskas Welten〉,《IPUS - Interdisciplinary Polish and Ukrainian Studies》,2024年12月。

媒体访问

  • 博客来OKAPI ,《青春一起读》,〈柏森:那些我们认为意味深远的,都是无意义的开始〉,青春博客来编辑室,2019年10月。
  • 逗点学校 Podcast,〈诗人柏森分享写诗的100种情境〉,廖靖主持,2021年8月。
  • 阿恺之声 Podcast,〈文学乌乱溅:马勒会写诗?交响曲的文学星球 ft.诗人柏森〉,王麒恺主持,2024年6月。
  • 《人间鱼诗生活志》,〈微小与嶙峋〉,李修慧访谈,2024年6月。
  • 中央广播电台,《生活给我的诗》,〈诗人.导演鸿鸿与诗人柏森谈 我呢,就是自己的梦〉,2025年1月。
  • 中央广播电台,《生活给我的诗》,〈诗人.导演鸿鸿与诗人柏森谈 黑白溢彩〉,2025年1月。
  • 《文讯》,〈在哲学与音乐交会之处复活—— 谈柏森诗集《原光》〉,煮雪的人访谈,2025年2月。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