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桃园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桃园城台湾清治时期于今天桃园市桃园区,以景福宫为中心兴建的民修城池[1]。于嘉庆年间兴建土城,道光年间改筑石城[1]。道光时的桃园城,范围大约是春日路、成功路、三民路三段所围成的范围[1][2],相当于桃园区的文昌、文化、民生、长美、中和、北门等里[3]。另说桃园城东界到东门溪(今加盖为东门绿园),西边到西庙一带,北界到桃源街附近的北门口,南界到中正路115巷、102巷一带[4]:53

桃园城在台湾日治时期时遭到拆除,原本的城内地区称为“旧街”,而桃园城到桃园车站之间的街区则称为“新街”[1]

沿革

发展背景

今桃园区曾是凯达格兰族南崁社的势力范围,约到清雍正、乾隆年间开始有汉人移民进入[注 1][3]。由于当时该地长满茅草,如虎伤人,故聚落命名为“虎茅庄”[1][3]。后来虎茅庄约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左右,因为与龟仑社原住民密切交易,人口聚集,开始有了店铺街道[3]。此外由于官道的经过[注 2],使得虎茅庄(桃仔园[注 3])的发展更加繁荣[3]

而随著聚落发展,桃仔园一带发展出以开基福德祠(桃园十五街庄福德宫)为顶点,由公馆头街(今民生路)、桃仔园街(今中山路)组成的丁字型干道为中心的聚落型态[3]

筑城

嘉庆十一年(1806年)桃仔园北边的南崁、龟仑口一带发生漳泉械斗(泉州方取胜[2]),波及到当时以漳州裔为主的桃仔园聚落,店屋多半被烧毁[4]:53。为了强化防御,嘉庆十四年(1809年),桃仔园聚落开始兴筑土城,之后城内也兴建了“三快外馆”[注 4]、景福宫等衙署与庙宇[3][4]:53。景福宫南边后来发展出了新的街市,称为“长南街”,即现在的中正路[3]

后来因为仍有械斗事件,道光十四年(1834年)桃园城改建为石城[3][4]:53[2]。另据说筑城经费是由当地富商姚盖友所捐[4]:53[2]。改建后的桃园城有四座城门,可通往今天的大溪(南门)、南崁(北门)、新竹(西门)、台北(东门)等地[3]。而到了光绪末年,城内又发展出武陵街、长美街、公馆街等街道[3]

拆除

进入台湾日治时期后,为了扩大城市发展范围进行了“市区改正”[3]。桃园城的城墙在明治卅七年(1904年)被拆除,并在城南开发“新街”(中山路以南到桃园车站之间的区域)[3]

宗教信仰

Thumb
桃园西庙

桃园城以桃园景福宫为信仰中心,该庙被称为“大庙”,周边市街则称为“大庙口”[3]。另外在四城门也发展出了各自的土地公信仰[4]:51。北门土地公是中和里保德祠、东门土地公为民生里的厚德福德祠(亦有认为是桃园十五街庄福德宫)、南门是南华里的镇南宫、西门则是长美里的元德宫[4]:56

城内还有西庙(供奉观世音菩萨)[4]:51文昌宫、关帝庙[注 5]、鸿福岩(今鸿福寺)[注 6]等庙宇[3]

注释

参考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