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梅尔拉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梅尔拉龙(学名:Meyerasaurus)是蛇颈龙目彪龙科已灭绝的一个属,生存于早侏罗世德国西南巴登-符腾堡州的霍尔茨马登。[1]
Remove ads
发现
霍尔茨马登与艾谢尔山下采尔之间经营着一个白垩岩及页岩采石场。其与一层四十厘米厚的坚硬碳质页岩相交,后者被认为毫无价值。甚至鱼龙“木乃伊”也惨遭遗弃,因为清修它们的成本效益不高。岩石被倾倒于一座峡谷中。1906年5月,著名化石商人伯恩哈德·豪夫(Bernhard Hauff)在垃圾场发现破碎的巨石,其中含有一具异常完整也因此极为罕见的蛇颈龙骨骼。当时德国的蛇颈龙发现较英国零散得多。九个多月的时间里,豪夫共发现2.5吨白垩岩,然后取出并清修其中的骨骼。其与1906年11月在附近页岩中发现、后被命名为丝莱龙的第二具蛇颈龙骨骼一起出售。在D·兰道尔(D. Landauer)与维克多·弗拉斯(Victor Fraas)的资助下,斯图加特皇家博物标本室(Stuttgarter Königliche Naturalienkabinett)得以买下这两件标本。[2]
命名
1910年,斯图加特大学古生物学馆长埃伯哈德·弗拉斯将标本命名为胜利惊异龙(Thaumatosaurus victor)。此名于描述论文第106页提及。第124页描述部分标题为“Plesiosaurus (Thaumatosaurus) victor n. sp.”。这被解释为其首先命名胜利蛇颈龙(Plesiosaurus victor),同时立即更名为胜利惊异龙。弗拉斯后来解释说,自已更喜欢迈尔命名的惊异龙(意为“神奇的爬行动物”)而非丝莱命名的彪龙,并宣称“我把我们的新物种命名为胜利惊异龙”。[2][注 1]种名victor在拉丁语中意即“胜利者”,指标本“非常壮丽且其美丽远超之前所有发现”,亦致敬埃伯哈德·弗拉斯的兄弟维克多·弗拉斯。[2]
到1922年已认识到鲕粒惊异龙(Thaumatosaurus oolithicus)正模材料极为稀少。[3]胜利惊异龙于1932年被改为宽锁龙的一个种,[4]并于1960年由兰伯特·贝弗利·塔罗更名为胜利彪龙。[5]然而这些名称很少被使用。亚当·斯图亚特·史密斯(Adam Stuart Smith)2007年称,由于惊异龙基本是个疑名,因此自己不久将为该分类单元命名一个独立属。[6]
梅尔拉龙由亚当·史密斯与佩吉·文森特(Peggy Vincent)于2010年首次命名,新组合是维克多梅尔拉龙(Meyerasaurus victor)。属名致敬提出属名“惊异龙”的德国古生物学家赫尔曼·冯·迈尔。[1]
Remove ads
描述

梅尔拉龙所知于正模标本SMNS 12478,为一具关节连接且保存有颅骨的完整骨骼,腹侧暴露在外。颅骨长37厘米(1英尺3英寸)、身长3.35—3.44米(11.0—11.3英尺)。[1][6]其收集于著名的波西多尼亚-席费尔化石群(波西多尼亚页岩)镰型龙头菊石带(Harpoceras falcifer zone)的秀丽-镰形龙头菊石亚带(Harpoceras elegantulum-falciferum ammonoid subzones),时间可追溯至大约1.83至1.8亿年前。[1]
1944年,斯图亚特频繁受到轰炸。9月12日,英国轰炸机引发一场风暴性大火,烧毁了市中心。博物馆被毁,正模标本亦摔成碎片。但后来得以从废墟下艰难地将这些碎片重新拼凑起来,现陈列于新的古生物展览大楼即雄狮门博物馆。
分类
以下分支图展示了梅尔拉龙在其它蛇颈龙类中的系统发育位置,遵循本森等人(2012年)的研究:[7]
蛇颈龙目 Plesiosauria |
| ||||||||||||||||||||||||||||||||||||||||||||||||||||||||||||||||||||||||
Remove ads
参见
- 蛇颈龙列表
- 蛇颈龙类研究历史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