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杨梅道东堂玉明屋

台灣桃園市定古蹟, 位於桃園市楊梅區楊新路三段1巷36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楊梅道東堂玉明屋map
Remove ads

24.928362°N 121.125421°E / 24.928362; 121.125421

事实速览 杨梅道东堂玉明屋, 位置 ...

杨梅道东堂玉明屋,是位于台湾桃园市杨梅区瑞原里的三合院,1927年落成,在2014年计画拆除时由文资团体争取保留,列市定古迹

由来

Thumb
旧貌

雍正十三年(1735年),郑大模自惠州陆丰大安墟方郭都郑家寨迁至台湾[1]。他先是在北势庄张姓人家作长工,后娶张家女儿,进而获得杨梅数百甲埔地[2]。郑大模的5个儿子后代,大部份集中在杨梅区的水美里、瑞源里、三湖里等地[3]。他们建有8座以“道东堂”为堂号的客家古厝,以双堂屋、玉明屋最具知名度[1][4]。其中的玉明屋是由郑玉华妻子娘家亲戚吴开及吴火狮兴造,原格局为一屋五横屋,依其正堂匾额为1927年落成[2]

建筑

位于瑞原里18邻的道东堂玉明屋,占地约340坪[4]。周围以莿竹林围绕,前方设有陂塘、洗衫塭、鱼池、鸭墀等水域[2]。起造者郑玉明有五个儿子(五房)[4]。因人口增加,一堂五横屋的格局先增建为一堂成八横屋,再由第三房于右侧续建一堂九横屋[2]。最盛时,最多曾有百多人同住[4]

Thumb
正厅前

正厅前建以院墙,以形成内外埕[4]。三开间的正厅除采“三元及第”及“五虎下山”传统营建、有木栋架雕刻木作装饰外,也受当时日式建筑风格影响,立面以西式拱圈加上马约利卡磁砖TR砖[2]。文史工作者姚其中评论,玉明屋运用剪粘与大量彩色磁砖,与燃藜第并驾齐驱[5]

横屋具有高低层次,以呈现主从关系[4]。拱廊型式呈现英国殖民风格[6],檐廊各有一组砖造西洋式列柱九拱圈立面[2]。檐廊桁架上有精致的员光与双狮座木雕、水车垛上交趾陶,外加玻璃遮护[4]

1970年代,右外二横屋因第三房迁出,无人使用下导致全区倒塌,形成今日所见的一堂七横屋[2]。至2014年时,仅剩6人居住[4]

Remove ads

保留

2014年时,道东堂玉明屋一带的公告地价已达每坪新台币2万元,市价约每坪10万,土地总值约3亿多元[4]。当时随著五股杨梅高架道路开通,光是杨梅端永福重划区,3年来地市售地价从前每坪约9万涨至14万[7]。萧姓建商便以每坪7万7千元的价格,收购道东堂玉明堂一房持有867坪、二房的853坪、四房27坪,得到左四、左三、左二横屋全部以及左一横屋的三分之二土地所有权[4]

道东堂玉明屋因仅剩三、五房不愿卖地,建商便计画于2014年8月2日先拆除左半侧[4]。为此,桃园艺文阵线在脸书发起“抢救杨梅道东堂”行动[6]。该年7月21日,文资团体向桃园市政府文化局提出古迹申请[8]。7月27日,桃园县乡土学友会、龙潭乡导览协会、守护杨梅文史联盟在内的文史工作者,前往道东堂玉明屋、双堂屋进行田野调查影像纪录[5]。在族人同意下,近1百人入内参观道东堂玉明屋[6]。主办单位并找来高空吊车,让民众从三楼高的空中俯瞰[4]。当时担任导览解说的姚其中,主张建于1925年道东堂玉明屋与双堂屋都皆具稀有性,希望提报评定为古迹[6]。7月29日上午,暂定古迹处理小组于前往勘查后,当日即签报首长建议核定暂定古迹[8]

Thumb
入口

2015年2月4日,公听会上,市长郑文灿提出以地易地、古迹土地容积移转奖励、政府协议价购等3种模式,以作古迹保留[9]。2015年7月29日,文化局以郑氏家族为杨梅地区重要开垦、玉明屋见证家族分房发展之历史、建物表现该时代之地方营造技术流派特色,公告为市定古迹[2]。至2020年时,道东堂玉明屋碍于建物产权复杂、建地为建商所有问题,依然无法作文资管理维护[10]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