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槟城乔治市的历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乔治市为马来西亚槟城州之首府,亦为把控北马经济命脉之中心,初始为英法七年战争(欧洲列强西、英、法等欧洲列强的殖民竞争)时期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委派寻找英国于远东的新海军基地的莱特于吉打苏丹处获得后开埠,前者后来被委任为第一人槟榔屿总督,负责操管乔治市开埠事物和城市基建规划,原定计划为远东自由港(筹集于马来半岛所获得的资源,与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地商人交易之港口)。乔治市于19世纪初迅速发展为东南亚最具战略意义的英国殖民地与转口港(entrepôt),并超越马六甲市成为马来半岛最富裕之城市。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5年9月16日) |
![]() |
乔治市如今的城市景观与街景
乔治市于1826年短暂作为英国直辖殖民地海峡殖民地之首府,但于1832年被英殖民政府认为更具发展潜能和战略意义的新开埠殖民地狮城取代,但仍于海峡殖民地三州,即槟城(Penang)、马六甲(Malacca)和新加坡(Singapore)中保有莫大的司法权力与经济命脉。二战期间,属同盟国之日本于1941年军事占领槟城州两岸(即槟榔屿与威省),并实行为期三年零八个月的残暴统治,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结束,成为英国在马来半岛光复的首个殖民地。1946年,英殖民政府解散海峡殖民地,而槟城取而直属马来联邦,后于1957年脱离英殖民统治,是为独立后的马来亚联合邦。
1957年独立前夕,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敕封乔治市为城,成为法律上马来亚,或马来西亚(若撇除新加坡)历史意义上的首座城市。2008年,UNESCO提携乔治市为世遗城市,而槟城州同马六甲州则于当年的七月七日的当日将此日订为例行公假,是为槟城世界遗产城市日(英语:World Heritage Day)以作纪念,槟城州方面称其为“乔治市入载世界遗产日”(马来语:Hari Bandar Warisan Dunia George Town)。今日,乔治市以其闻名世界的多元文化、殖民建筑(中葡式建筑)、美食(如驰名的炒粿条)等多方面著称,带动槟城州今日仰赖的旅游业兴盛,因此仍保有其重点的北马经济命脉地位。
下列在乔治市未开埠前的历史,将槟岛(英殖民时期又称“威尔士亲王岛”,Prince of Wales Island)与周遭(以下中文译名皆非官方)木寇山岛(Pulau Jerejak)、安曼岛(Pulau Aman)、池滑岛(Pulau Tikus)、勤第岛(Pulau Kendi)、利茂岛(Pulau Rimau)、勿洞岛(Pulau Betong)等人烟稀少的岛屿一并统称为“槟榔屿”(英语:Penang Island)以便阅读。
Remove ads
开埠前夕
起初之14世纪,槟榔屿仍隶属于吉打苏丹国,并为来自廖内群岛的商人贸易停泊处,与当地和吉打槟榔屿两岸的交易有名于世,其中多数商人栖居于槟榔屿西北处的海岬武嘉岬(Muka Head,如今仅存一座灯塔,周遭为槟城国家公园的森林保护区)。
16世纪时土耳其毅然加入大航海时代行列,于东南亚结交日益壮大,日后成为最强大之一的海外友邦亚齐苏丹国。亚齐人在土耳其人的资助下逐渐强盛,一度垄断东南亚的商业圈,还曾经控制霹雳等马来苏丹国,也曾与柔佛和葡国发生战争。亚齐商人亦有于槟榔屿栖居者,并曾于1759年协同当地马来人于槟榔屿中东部建立聚落(今日落洞),是为峇都乌班(Batu Uban,今考为牛汝莪一带),是为吉打苏丹为表扬亚齐人帮助苏丹驱逐暹罗侵占,恩赐亚齐人于此地开埠开埠,早年为土耳其与阿拉伯商人与马来半岛诸马来酋邦之贸易场所。

当时半岛由于几个世纪以来半岛以马六甲一国独大,声名远播欧洲,因此地图上的半岛被直接标识为马六甲“Malacca”。
图为法国御用地理学家兼制图师尼古拉斯·桑松所绘制。
东南亚由于农产富饶,欧洲诸国进入大航海时代后,欧洲诸国以往海外扩张领土需要,积极发展航海技术与军事,以期侵占更多土地掠夺资源,此时以西、葡二国为首于东亚与南亚扩张,有发展果阿(1505年)、马六甲(1511年)、澳门(1557年)、吕宋(1565年)等殖民地。西、葡二国纷纷衰退后,继17世纪工业革命始新兴的国家便继承了西葡往期的拓疆目标,此时以英国、法国、荷兰形成列强趋势,各路列强在印度、东南亚等地的争夺更如日中天,成立之特许公司,若英(1600年)、荷(1602年)、法(1664年),积极发展海上军事、贸易与殖民据点相互竞争,更加上此时东南亚各国逐渐衰弱,军事程度亦十分落后,更让这一趋势势不可挡。
177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正期望将势力扩张到东南亚,以遏制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远东的贸易与军事力量的垄断与扩张。1771年,当时属东印度公司海军船长的莱特曾告知威廉堡省总督沃伦·黑斯廷斯,以为槟榔屿能作为英国在“对东亚贸易的便捷弹药库”(convenient magazine for the Eastern trade),只哀在黑斯廷斯无动于衷,他的这番话在公司内部也未取得任何庞大的支持。1776年至1777年,莱特曾为吞武里王国,即当时的暹罗国提供弹药数船,首次真正考视了东南亚局势,以为扩张至东南亚一事贡献。
尽管莱特萌生侵占槟榔屿建议未有奏效,但在美国独立战争时,因新建国的美国(当时为十三殖民地)在当时的军事盟友为法国与荷兰之海军,英、法、荷始以发展海军优势一事竞争,因为槟榔屿一来能作为皇家海军操练之基地、二来还能作为中印之间的贸易通道、避风港与临时仓库,还能与原来垄断了远东[一带[香料贸易]]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相竞争,在贸易与地理上处优势,一举多得,还非常适合发展为转口港,莱特之视因此始为公司重视。1786年,莱特代表公司与时任吉打苏丹阿都拉以每年6000元银圆租借槟榔屿,旋即于1786年7月1日为代理威廉堡总督麦斐逊任命为槟榔屿总督。自此槟榔屿成为英国殖民地始,标识著马来亚正式进入“英殖民时期”。
18世纪末,吉打与其北方强邻时有摩擦。1770年,东印度公司因已深入掌握印度诸土邦内政,实际上已位居印度诸邦政权巅峰,为扩张贸易地位和其经济,特委派弗朗西斯·莱特去往马来半岛与诸马来酋邦缔结贸易关系。而莱特以其智谋成功夺得槟榔屿全岛,助公司将领土扩张至今槟城州之域,多是幕后操纵、放纵和遥观吉打王室内乱所致,下明。
吉打,苏丹穆哈末德(Sultan Muhammad Jiwa,1710年—1778年在位)时期埋下的乱因,即不听王室(Kerabat diraja)与诸臣劝阻,立阿都拉为太子正悄然生息,前者于雪兰莪的武吉斯人(Bugis)图谋造反,苏丹惧而亦曾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寻求军事协助,公司派遣蒙克顿与之协议,蒙克顿却扬言无法全面保护苏丹与吉打州免受一番内战威胁。因此苏丹唯能纵容这造反之因仍在悄然成长之中。尔后苏丹阿都拉继位时,吉打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阿都拉登基为苏丹时,正值暹缅战争时,吉打因暹罗处于战争间而执意停止上贡金银花于暹罗,因受被暹罗出兵威胁[注 1]。1786年,暹罗攻占北大年,后军临吉打首都亚罗士打城下,一度占领吉打。苏丹为寻求外界庇护,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协商合作,莱特与苏丹协商,苏丹欣然恩赐槟榔屿全岛连同濒临海域全境予莱特为临时军港。
知道战时公司,却因莱特与苏丹并未签署任何能于英国律法上生效的白纸黑字为由不愿遣军。实际上莱特的私下与苏丹交涉的行为目的亦旨在夺得槟榔屿,公司方面全然不知此事,也没获得公司高层与总督授权,因此必然违背与苏丹的诺言。苏丹得知受骗后,怒而于槟榔屿对岸的诗不朗北赖(Seberang Perai,今槟城威省)驻军与招募海盗频频侵犯槟榔屿以示抗议,欲收回成命。公司知悉情况后,从威廉堡(即今加尔各答)调派两队军力增援莱特,莱特仍未能说服苏丹解散军队,因而率军直攻诗不朗北赖,成功摧毁此地一处碉堡,苏丹手下溃不成军。
1791年,两国谈判后签署条约。苏丹在军力悬殊的胁迫和吉打国力逐渐衰弱的忧患下,只能同意签下条约,此后槟榔屿正式属于英国治下,并于同年宣布将开埠槟榔屿,冠名威尔士亲王名下。
Remove ads
开埠初期
乔治市开埠初期,岛上人烟稀少,据当时统计,有“107平方哩仅58人的广阔丛林”("One vast jungle of nearly 107 square miles, with a population of only fifty-eight souls")的描述。在海盗猖狂横行之当时,莱特反其道而行,反而招徕这些海盗与沿岸农民迁往岛上,并将岛屿东北角滨海一带部分丛林砍伐殆尽,这才奠基了此地的垦地与开埠基础。1786年8月11日,自苏丹赐予莱特槟榔屿治理权当时,正好威尔士亲王诞辰前夕,莱特举行了宣告此地正式开埠的仪式,升上首面英国国旗联合杰克,将槟榔屿正式命名为“威尔士亲王岛”(Prince of Wales Island),并冠此新埠以时任英王的乔治三世之名,是名“乔治市”(Georgetown),沿用至今。至此,英国在东南亚,尤其是半岛的据点基石已为牢牢奠定,铸造日后将殖民势力扩张至半岛各邦之跳板与基地。
莱特原治理槟榔屿有力,是开辟槟榔屿之元勋,以期日后能发展为港湾都市,却未能见证城市逐渐建城的日子。1794年莱特因感染疟疾身亡,身后安葬于红毛路的基督徒坟场,此地为乔治市里最早的基建设施之一。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乔治市往昔的城市景观的画作,现藏于槟城州立博物馆。以上下左右为序,分别为1811年、1814年、1810年与1818年。


1808年该建筑原址于康华利斯堡,隔年迁址莱特街之现址。由于原建筑已然十分苍老,始建于1809年,因此如今的建筑为1901年重建之,后期积极呵护所为。

乔治市原开辟于一片沼泽丛上,为整顿全市,从早期莱特时期,一直到往后的开埠初期都必须完成平整、填土等工作才来得可供发展的合适空间,因此为开埠此处,人力在当时是最重要的资源。在康华利斯堡建造初期,莱特通过于发放货币、宣布城市定向为自由港等做法吸引原来于荷兰殖民港口,譬如马六甲、勿礁维等地贸易的商人与劳工,以期在开埠后能与荷兰所垄断的香料贸易抗衡。[1]由于乔治市的日益发展,商人们逐渐意识到此地未来作为贸易港湾的趋势,故入境船只从1786年的85艘上升至1802年的3,569艘。1792年,乔治市的人口也达到了10,000人。[2][3][4]在此之后,乔治市发展兴盛,真正步过“无中生有”的这段历史建设时期。
在殖民时期初期,依居乔治市的商人来自东亚与南亚各地,还有少数来自其他临近的欧洲殖民地(譬如马六甲、威廉堡等地)、阿拉伯世界(当时以土耳其人与阿拉伯人居多)、亚齐的商人,尤其还有“海峡华人”(Peranakan Chinese)这类混血族裔的诞生。
“ | 这世界可能没有任何一处所在,在如此下狭小的环境里还能聚著如此多说著各种不尽相同的语言的人们。
|
” |
——槟榔屿都督黎之对槟榔屿之评,1801年 |
1805年,正值欧陆拿破仑战争高峰,英、俄、奥、瑞、拿、西西里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抗法[注 2]。鉴于当时法国有意涉足海外,英国也十分注重海外的军力部署,因此海军少将秋毕治遂于康华利斯堡部署了一队军舰兵马,东南亚局势相安无事,舰队隔年便调回印度,反而在槟榔屿试建了一座小型造船厂,第一艘船只即于同年下水,但由于客群鲜少,船厂于1811年宣告关闭,造出的最后一艘船只为“夏悫伯爵夫人号”(Countess of Harcourt)。
乔治市开埠不久,胡椒种植就引入了槟榔屿,公司便往岛屿内陆开辟农庄,当时还引进了豆蔻与丁香的种植。公司意图将槟榔屿发展为东南亚之香料贸易中心,以期打破荷兰人的香料贸易垄断[5][6]。另一方面,华裔商人则开发了橡胶和椰子农园。至此,以浮罗山背与威省(槟榔屿海峡之对岸)新开发之农庄,纷纷吸引许多人移民至此任劳[7],让此地后来还能取代东印度,崛起为东南亚香料生产和贸易的中心,而乔治市之港口则为此地转售与出口。出口贸易所征收到的税收让公司得以欣然发展乔治市基建与支付行政开销,因此1810年代,新开埠的乔治市得到了踊跃的开发尝试,城市建设渐趋完善。
乔治市开埠初期,建筑物皆是在滨海临时搭建的亚答屋,市景杂乱,后来指定的城市规划将乔治市划分为四条街道,即“莱特街”(英语:Light Street;闽南语:Po-lê-kháu,汉字:玻理口)、“土库街”(闽南语:Thôo-khòo-ke;英语:Beach Street)、“牛干冬”(闽南语:Gû-kan-tang;英语:Chulia Street)和“椰脚街”(闽南语:Iâ-kha-ke;英语:Pitt Street,现名Masjid Kapitan Keling Street),为乔治市最初的四条街道,也是遍布金融、商贸、港口、司法机构之所在,为一市经济与行政中心,因其历史悠久,曾见证槟榔屿百年来之风雨,于2008年7月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8]
1800年成立之“乔治市估价委员会”(Committee of assessors for George Town)为当地首个行政机构,亦是英属马来亚历史上成立的首个司法机构,委员会是以英籍与亚籍所向印度方面之纳税人与商贾自主成立之机构,亦负责于此新开埠之房产为估价者。
1807年,槟榔屿获颁皇家特许,特设立最高法院与警察部队。隔年,法院于康华利斯堡为址正式启用,由曾任爱尔兰王国议会最高律师的埃德蒙·斯坦利出任首位执法官。至此之后直到新加坡殖民地成为海峡的行政与贸易中心之时,在槟榔屿执法机构随著公司将势力发展至马来各邦,乃至之后海峡殖民地的初时成立时,挑起了整个海峡殖民地乃至整个英属马来亚的司法与执法机构之中心的重担,因此乔治市可说是如今马来西亚司法体系与警察体制的发祥地。
Remove ads
海峡殖民地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