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小学校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標準小學校舍

标准小学校舍,是香港第二代的标准校舍设计之一,在1979年正式发表,1981-1997年间落成,为绝大多数1980年代兴建的小学采用。相对上一代的“火柴盒”小学,标准小学校舍的面积有所增加,而且在空间布局上更为优胜。

Thumb
全港第一座标准小学校舍-光明学校

历史

出现

Thumb
一座经扩建的第一代标准小学校舍

虽然“火柴盒”小学设计行之有效,但无论从空间运用或面积而言,已经无法适应日渐提升的校舍质素要求。因此,工务司署于1979年发表了第二代的小学校舍设计,名为“标准小学校舍”。全港首座标准小学校舍为位于元朗水边围邨光明学校,由房委会代建,于1979年11月招标兴建[1],至1981年连同另外数座在其他新市镇的同类校舍竣工。至于首座由工务司署(及后继的建筑拓展署/建筑署)兴建的同类校舍,则为保良局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小学,1980年初招标兴建[2],同样于1981年竣工。

改进

Thumb
一所建有操场大楼的第二代标准小学校舍--地利亚(闽侨)英文小学
Thumb
一座建有操场大楼的第二代标准小学校舍--元朗公立中学校友会小学
Thumb
一座在后期加建操场大楼的第一代标准小学校舍--香港青少年军总会
Thumb
一座在后期加建操场大楼的第一代标准小学校舍--2007年停办的蚝涌西贡中心小学
Thumb
首座采用第二代设计的标准小学校舍--圣公会蒙恩小学旧翼

自标准小学校舍设计发表以来,其布局并没有经历大变化,但细部设计自1980年代中开始,出现了一次较大的改进。自1985年起,部份新建的标准小学校舍,其外墙设计较为折衷,而原先梯间的混凝土栅栏亦由铁窗取代;此外,1楼礼堂后方的平台,亦改作更衣室之用,是为第二代标准小学校舍。首座第二代校舍为圣公会蒙恩小学,于1985年3月落成[3]。至于最后一座采用第一代设计的同类校舍,为鸭脷洲街坊学校,1987年7月连同所在的利东邨一期落成[4]

此外,在1980年代尾部份第二代校舍兴建时,亦会附设一座两层高的操场大楼,以腾空主楼地下空间作教学用途,而此等校舍主要连同屋邨一并兴建。首座附有操场大楼的第二代校舍为位于朗屏邨博爱医院历届总理联谊会梁省德学校,于1987年落成[5]

虽然上述设计主要建于第二代校舍,但有三座分别位于利东邨及朗屏邨、于1986-87年间建成的第一代校舍,在兴建时已设有操场大楼[6]。另外,香港青少年军总会大楼(浸信宣道会吕明才小学旧址)及旧西贡中心小学,亦在后期加建了同类设施[7]

淘汰

Thumb
第二代标准小学校舍--仁济医院蔡衍涛小学
Thumb
一座附有操场大楼的第二代标准小学校舍--慈幼叶汉小学

在80年代尾,由于学校设施标准不断提高,标准小学校舍已不足以应付需求。再者,此等校舍与中学采用的连环型校舍并不具备互换性,容易造成错配问题(例如在小学学额需求暴增的屯门区,由于标准小学校舍不足,有两间小学需要采用过剩的连环型校舍[8])。为解决上述问题,建筑署于1988年发表了灵活式校舍设计,以取代上述两种校舍,当中首批校舍于同年12月招标兴建[9][10],并于1990年竣工。然而,由于部份屋邨的建校用地过小,不适合兴建较大的灵活式校舍,因此仍有采用标准小学校舍(例如大埔富亨邨运头塘邨,以及慈云山慈乐邨一期),直到1993年及以后,才以兴建灵活式校舍为主。

仁济医院蔡衍涛小学(位于运头塘邨)及慈幼叶汉小学(位于安荫邨)分别于1992及1993年[11]落成后,由于位处慈乐邨的伊斯兰鲍伯涛纪念小学地理位置不利施工,要较住宅部份迟3年才开始施工[12][13]。因此,标准小学校舍的兴建曾出现4年的真空期,直到该校于1997年落成为止[14],而该校亦是全港最后一座标准小学校舍。

校舍建设标准

一间未扩建的标准小学校舍内部面积为3,900平方米,并于2-6楼设有24间课室及7间特别室,而1楼及地下分别用作礼堂及有盖操场[15]

在设计理念方面,标准小学校舍与同期的连环型校舍,首次采纳了开放式走廊设计,较上一代的“火柴盒”小学校舍更有利于采光。另外,由于此等校舍较上一代校舍面积增加一半,因此亦开始有条件增设不同的特别室[16]

采用同类校舍的学校及所属屋邨/屋苑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