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橙头地鸫

鸫科少斑地鸫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橙头地鸫
Remove ads

橙头地鸫学名Geokichla citrina )为鹟科地鸫属鸟类,俗名黑耳地鸫。在印度次大陆东南亚的森林地区常见。大多数族群是留鸟。此物种偏好阴暗潮湿的环境,且如同许多少斑地鸫属Geokichla)和地鸫属Zoothera)的鸫鸟一样,它们往往相当隐秘。[3]

事实速览 橙头地鸫, 保护状况 ...

橙头地鸫是杂食性动物,会吃各种昆虫蚯蚓和水果。它们筑巢于树上,但不成群。

这种小型鸫鸟的雄性上半身为均匀的灰色,头部和下半身为橙色。雌鸟和幼鸟的上半身则呈现更棕的颜色。

Thumb
孟加拉的橙头地鸫
Thumb
印度圣杰甘地国家公园的橙头地鸫亚种cyanotus
Remove ads

分类

该物种于1790年由约翰·莱瑟姆首次描述,当时被命名为Turdus citrinus,种名意指“柠檬黄色”,指的是其头部和下半身的颜色。[4] 它约有12个亚种。[5]帕梅拉·C·拉斯穆森约翰·C·安德顿(2005)指出,该复合群可能包含不止一个物种。[6]

  • G. c. citrina,指名亚种,繁殖范围从北印度沿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延伸至东孟加拉,可能也分布于西部和北部的缅甸。它们于冬季迁徙至更南方的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5]
  • G. c. cyanota主要分布于印度半岛南部至喀拉拉邦,为留鸟。[5] 此亚种具有白色的喉部和脸颊,从眼睛下方向下延伸出两条黑色条纹。[7] 拉斯穆森和安德顿建议更正拼写为cyanota[6]
  • G. c. amadoni(并非总被承认的亚种)分布于印度半岛东北部(中央邦和奥里萨邦),其顶冠橙色较为鲜艳,且翅膀较长,相较于cyanota[6][8]
  • 橙头地鸫云南亚种 G. c. innotata在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繁殖,范围从南缅甸和中国西南部至泰国西北部、老挝中南部、柬埔寨和越南南部。它们于冬季迁徙至南缅甸,以及泰国大部分地区至马来西亚。[5] 此亚种与指名亚种相似,但雄鸟的橙色较为鲜亮或深沉,且缺乏覆羽的中覆羽白色端点;雌鸟的头部和下半身颜色较为暗淡,背部与肩部灰色带有橄榄色调。[9]
  • 橙头地鸫两广亚种 G. c. melli分布于中国东南部,为部分迁徙性鸟类,冬季经常在香港越冬。[5]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安徽霍山。[10]
  • 橙头地鸫安徽亚种 G. c. courtoisi繁殖于中国中东部,其冬季迁徙范围未知。[5]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安徽湖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安徽霍山[11]
  • 橙头地鸫海南亚种 G. c. aurimacula分布于越南南部、海南,可能还包括老挝北部。其外貌类似于G. c. cyanota,但头部的花纹不那么明显。脸部和颈侧为白色,带有橙色或褐色斑点,面部条纹较弱。橙色的胸部和体侧在腹部和下体侧渐变为淡橙色。[5]
  • G. c. andamensis分布于安达曼群岛,为留鸟。[5]
  • G. c. albogularis分布于尼科巴群岛,为留鸟。[5]
  • G. c. gibsonhilli繁殖范围从南缅甸至泰国南部,冬季迁徙至更南的泰国半岛低地,泰国湾的岛屿及马来西亚。此亚种与指名亚种相似,但头部和上半身的橙色稍微更为鲜亮或深沉,且喙较长、较粗重,[5]中覆羽末端有白色。[12]
  • G. c. aurata栖息于婆罗洲北部山区,为留鸟。[5]
  • G. c. rubecula爪哇西部的留鸟。[5]
  • G. c. orientis栖息于爪哇东部和峇里岛,在其分布范围西部与G. c. rubecula相互过渡。此亚种与爪哇西部亚种的区分曾受到质疑。[5]
Remove ads

测量

以下表格汇总了有资料的各亚种的选定身体测量数据。[6]

更多信息 亚种, 长度 (mm) ...

分布与栖地

橙头地鸫繁殖于大部分印度次大陆,包括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并延伸至东南亚爪哇[5]及中国南部。[1]包括东南亚不丹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贵州湖北安徽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察查县(Cachar)。[2]

它的栖地为潮湿的阔叶常绿林,底层有中等密度的灌木和蕨类,但也利用竹林作为次生林。G. c. cyanota也出现在大型花园和果园。[5]此物种经常出现在潮湿地区,如溪流附近或阴凉的峡谷内。

在中国常见于在海南,多在地面活动、在云南潞西见于海拔1250米的三台山上、栖于榕树等高大乔木上、在贵州望谟以及见于海拔700米的阔叶林中。[2]

它们在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范围为250至1830米(825–6040 英尺),而在马来西亚、泰国和爪哇则约为1500米(5000 英尺)以内。G. c. aurata主要栖息于婆罗洲北部的京那巴鲁山及特鲁斯马迪山的1000至1630米(3300–5400 英尺)之间。部分亚种完全或部分迁徙;它们的冬季栖地与繁殖地类似,但更可能位于较低海拔处。[5][9]

描述

Thumb
G. c. cyanota的翼下图

橙头地鸫体长205–235 毫米(8.1–9.25 英寸)[9],体重47–60 克(1.7–2.1 盎司)。该小型鸫鸟的指名亚种成鸟雄性拥有全橙色的头部和下半身,均匀的灰色上半身与翅膀,以及白色的中覆羽和尾下覆羽。喙呈灰色,双腿和足部前端为棕色,后端为粉红色或淡黄色。[5]

雌鸟外形类似于雄鸟,但上半身颜色更棕或带橄榄色,翅膀为暖棕色,但部分年长雌鸟几乎与雄鸟相同。幼鸟呈暗棕色,背部有淡黄条纹,头部和脸部带有棕红色调;翅膀为灰色。喙为棕角色,双腿和足部为棕色。

此物种的橙灰色羽毛极具特色,不易与其他物种混淆。各亚种之间的差异如上所述,可能非常显著,例如G. c. cyanota强烈的头部花纹,但也可能仅限于羽色调的微小变化,或是是否具有白色翅膀折痕。与许多其他鸫鸟类似,该物种的所有型态均有独特的翼下图案,带有显著的白色条纹。[5]

Remove ads

鸣声

橙头地鸫的叫声包括柔和的chuktchuk,尖叫的teer-teer-teer,以及在飞行中发出的细小的tseedzef。然而,此鸟通常较为安静,尤其在冬季。其歌声为响亮清晰的悦耳曲调,旋律性强,类似于乌鸫的声音,但具备欧歌鸫更具重复性的结构。它也模仿其他鸟类如鹎鸟旧大陆画眉长尾缝叶莺的叫声。它主要在树叶繁茂的树上鸣唱,通常在清晨和傍晚。[5]

行为

橙头地鸫是一种害羞且隐密的鸟类,通常独自或成对出现,但相较于其他少斑地鸫属Geokichla)鸟类更容易被看到,数只个体在非繁殖季节可能会于良好的食物来源地聚集。它们飞行快速且安静,但受到惊扰时常常会静止不动,直到威胁消失。[5]

繁殖

巢由雌雄鸟共同筑造,呈宽大而浅的杯状,由细枝、蕨类和小根条构成,内衬较柔软的植物材料如叶片、苔藓和松树针叶。巢筑于小树或灌木上,距地面可达4.5米(15 英尺),芒果树和咖啡灌木最受青睐。每窝产卵三至四颗,有时五颗;蛋呈乳白色或带浅蓝、灰或绿色,并有淡紫色斑点和红褐色斑点。孵化期约13至14天,小鸟孵出后再经过约12天即离巢。[5]

此物种为斑翅凤头鹃Clamator jacobinus)的巢寄生宿主,该寄生鸟会在巢中产下一颗卵。[5]大杜鹃不同,无论母鸟或孵出的小鸟都不会驱逐宿主的卵,但宿主的小鸟常因无法成功与杜鹃争取食物而死亡。[13]冠郭公Clamator coromandus)和非常罕见的大杜鹃Cuculus canorus)也被认为是该物种的寄生鸟。[14]

觅食

橙头地鸫在密集的底层植被或其他厚实的掩护下于地面觅食。它们在黎明和黄昏时最为活跃,于落叶层中探寻昆虫及其幼虫、蜘蛛、其他无脊椎动物及水果。在马来西亚,越冬的橙头地鸫经常以无花果为食。[5]

状态

橙头地鸫的分布范围广泛,估计为2,780,000平方千米(1,070,000平方英里)。其族群数量尚未量化,但由于广泛的分布范围,据信数量庞大;此物种亦被报告在局部地区常见。根据IUCN红色名录的全球族群数量下降标准(即十年或三代内下降超过30%),该物种不被认为接近此门槛,因此被评估为无危[1]

在爪哇,此物种作为笼中鸟非常受欢迎,数量近年来因捕捉供驯养鸟类而大幅下降。[5]与东南亚森林鸟类因栖地消失或破碎化而受威胁的趋势不同,由于森林成熟,橙头地鸫已在1956年首次记录于香港。[15]

图库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