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槟城观音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槟城观音亭
Remove ads

槟城椰脚街观音亭(英语:Guan Yin Temple Penang),又名广福宫(英语:Kong Hock Keong Temple),是位于马来西亚槟城州乔治市椰角街英语Pitt Street, George Town的一座华人民间信仰场所(庙宇)。该庙建于1800年,是槟城州最古老的庙宇。

事实速览 槟城椰脚街广福宫, 基本信息 ...

庙宇起初是为了祭拜海神妈祖而建立的。[1][2]1786年,乔治市开埠后,随着大批华南移民涌入这座城市(新埠),带入观音信仰,导致这座庙宇在1840年转为供奉观世音菩萨。那时,庙宇也开始充当敌对的广东人闽南人社区之间的中立调解者。[3][4]

虽然庙宇的世俗功能后来被移交给了槟州华人大会堂(PCTH),但它在华裔槟城人中仍具有宗教意义。庙宇仍然是观音诞、玉皇大帝诞辰等华人节日的重要地点,吸引了来自东南亚各地的信徒。[2][5][6]

Remove ads

历史

这座庙宇建于1800年,建造费用为4,000西班牙银元[7]。最初供奉的是妈祖,福建人敬奉的海神,被视为航海者的守护神。建庙时,槟城岛人口稀少,而庙宇选址也相对靠近海边,由海上迁徙而来的福建人兴建。[8]

庙宇于1840年进行整修,在此次翻修过程中,将主神由妈祖更换为观音。同时也增设了其他华人信仰的神祇,如关羽与大伯公,反映出当时乔治市华人社区逐渐趋于多元化。随着乔治市自1786年建立以来,华人移民数量不断增加,多个华人方言族群相继在当地定居,其中包括广东人。[9][10]

由于福建人与广东人之间的纠纷日益增多,庙宇逐渐承担起调解双方矛盾的社会角色。早期的庙宇由一个由福建人与广东人平等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共同管理,因而能够作为议事机构与仲裁平台,为19世纪中叶之前的槟城华人社区提供协调服务。[11]

随着各华人群体之间矛盾的加剧,最终于1867年爆发槟城暴动。为缓解局势,在1881年成立了槟州华人大会堂,接替庙宇在世俗事务中的仲裁职能。此后,庙宇逐渐回归其宗教功能,继续在槟城华人社会中扮演信仰中心的角色。[12]

据传,这座庙宇拥有神奇的力量,自1728年建立以来多次遭遇攻击却未受严重破坏。例如,1941年12月日军轰炸并入侵槟城时,庙宇安然无恙。此后至1960年代前后,庙宇亦经历过几次袭击,依然保存良好。最近一次整修工程则是在2012年至2017年间进行。

Remove ads

特色

建筑与景观

广福宫(观音亭)位于槟城乔治市椰脚街(今“清真寺嘉比丹路”),处于当地俗称为“宗教和谐街”的历史轴线之上。庙前设有开阔前埕供香客礼佛及焚香,建筑采用南方汉族庙宇传统格局,屋顶为闽南燕尾脊,并装饰脊饰及剪黏图案,入口两侧安置石狮[13]。庙宇于2012年至2017年完成整体翻修工程,包括屋面修补、结构加固、彩绘复原,并添置庭园与解说牌;修复后举行开光与安座仪式[14][15]

殿内配置

广福宫主殿位于中轴线上,中央供奉观世音菩萨;因早期与海洋移民社群关联显著,殿内同时供奉妈祖(天后)与关圣帝君,各自具显要地位。庙内保留三口古井,分布于殿前、殿侧与中轴线位置,当代解释常将其分别与观音、妈祖、关帝三神相关联;此空间安排构成庙内信仰叙事的一部分[16]。主殿前廊及拜亭常设大型香炉和供案,节庆高峰期(如观音诞)时内部及前庭会用以举办集体梵呗和科仪,呈现“前埕–拜亭–正殿”的礼仪动线。此类殿内布局与供桌陈设反映闽南与广府传统在槟城都市中的延续与本地化过程[17][18]

图库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