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次毫米波天文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次毫米波天文学(Submillimetre astronomy)是观测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在电磁波中的次毫米波长下进行研究。天文学家将次毫米波段置于远红外线和微波波段之间,通常取值在几百微米到一毫米之间。在次毫米天文学中,用“微米”来表示波长仍然很常见。

次毫米观测可用于追踪气体和尘埃的排放,包括CI、CO和CII线[1][2],来源包括分子云和暗星云核心,透过确定暗星云中的化学丰度及其组成分子的冷却机制,可以用来阐明从最早的坍缩到恒星诞生形成过程。其他来源包括原行星盘、早期宇宙中的尘埃星暴星系、活动星系核周围的环境,以及宇宙微波背景中的次级各向异性[1][3]。
次毫米观测已被用来限制行星、恒星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模型[1][4]。透过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前景元素和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的环境,次毫米天文学也可以用来约束量子重力模型,并研究重力波和相对论中微子在早期宇宙中的作用[1][5]。值得注意的是,事件视界望远镜于2020年利用电波和远红外线观测拍摄到了第一张黑洞影像,它也在870μm的次毫米范围内进行了特长基线干涉测量法观测[6]。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