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母 (盐月桃甫)

日本藝術家鹽月桃甫的作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母 (鹽月桃甫)
Remove ads

》是日本画家盐月桃甫在1932年期间所完成的油画作品,该作品描绘一名赛德克族母亲和三名稚子身处在弥漫硝烟的环境里。该画作被视为台湾早期以雾社事件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之一。并于同年第六届台湾美术展览会展出。原作现已佚失。

事实速览 母, 艺术家 ...

历史

1930年,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率领赛德克达雅群各部落联合起事,袭击雾社。随后,日方展开强力镇压,导致参与行动的各部落几近灭族。这场原住民武装反日事件后来被称为“雾社事件”。

自1921年抵台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以来,盐月桃甫对台湾原住民族题材产生浓厚兴趣,并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以原住民为主题的画作,这也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核心。[1]雾社事件发生后,他开始绘制画作《母》。[2]同一题材亦包含1934年创作的《雾社》,该画现存于国立台湾美术馆[3]

《母》完成后,盐月凭自身作为台展审查员的资格,将该作品送至第六届台湾美术展览会西洋画部参展[4],此画因而成为台展画作少数有批判色彩的代表作[5],其中鸥汀生(大泽贞吉)表示:[6]

母亲的表情肖似不动明王,以及恐惧至极的两个小孩搭配成很好的效果,可说是盐月近来的杰出作品。[...]作者的绘画本领虽然相当出色,却总是偏好极端而片面的印象,不能开辟出宽坦的大道,偏要往原始丛林去,实在令人扼腕[...]然而,现在真的没必要略为转向光明面的观点吗?[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盐月桃甫在1946年3月返回宫崎,其画作遂留在台湾,包含《母》在内的部分的作品均已佚失。

盐月的学生许武勇曾对此画作表示:“当时有勇气胆敢描绘此主题的画家,只有盐月一人”。[8]2003年,由许武勇临摹的复制品完成,并于2008年4月公开展示[9],这件复制品现于台南市美术馆典藏。[10][11]

Remove ads

作品内容

《母》与盐月同期的画作风格相近,该作品表达其对原住民族群的关怀与不舍,同时以无言的方式对日本政府的理蕃政策提出抗议。画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母亲与孩子惊恐且挣扎的眼神。画作中的母亲昂首站立,右肩托抱襁褓中的婴儿,左手则护卫著膝下两名惊恐至极的稚子。盐月特意加高画幅,以突显母亲的核心形象,画面背景则隐约暗示了雾社事件期间,日本军队反击时施放毒气弹的场景。[12] [13]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