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每日一字 (台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每日一字 (台灣)
Remove ads

每日一字》是中华电视公司(含前身中华电视台,均简称“华视”)教学部(2000年代上半期改名为“教学事业处”)制作且于1981年1月25日至1998年5月28日播出的社教节目,每集节目时间约5分钟,每集由一位女主持人主持,每集介绍一个合乎中华民国教育部规范的“正体字”,是许多台湾人共同的回忆之一。但时有专家撰文批评,该节目矫枉过正,取一些冷僻的字音或错误资讯误导民众[1]

事实速览 每日一字 The Daily Characters, 类型 ...

该节目1980年代版由华视新闻记者李艳秋、华视新闻女记者李蕙芳[2]、华视女演员沈敬家[3]及华视女主持人罗敏[4]轮流主持,1990年代版由华视新闻女主播萧裔芬主持。粟奕倩亦曾主持,但所属时期不明。

Remove ads

节目特色

《每日一字》主持人多穿著旗袍,以坐姿出现。书法家张炳煌毛笔于一张印有红色九宫格宣纸上,以楷书一笔一划示范该字写法。节目当中,除了基本的字音字形外,也会提及该字的由来及用法。播出期间,总共介绍了约二千字以上。

《每日一字》也有发行实体书。

1980年代版

1980年代版制作单位为华视教学部,黎泽霖(笔名林藜)撰稿,最初播出时间为每日19点25分至19点30分[5]。背景音乐为《阳明春晓》。

举例说明

以李艳秋讲“否”字为例,顺序如下:

  • 在《阳明春晓》乐声中,画面从《每日一字》开场动画最后一格切换至已经坐稳的李艳秋。李艳秋向观众一鞠躬之后,说:“《每日一字》的观众朋友,您好。今天要介绍给您的是一个‘否’(ㄈㄡˇ)字,‘否决’的‘否’。”
  • 画面换成只露出右手的张炳煌在宣纸上示范写“否”字,画面正右方以粉红色黑边的标楷体显示“否”字的国语注音“ㄈㄡˇ”,画面右下角以粉红色黑边的方式显示“否”字的标准行书字体,搭配李艳秋的旁白:“‘否’字的国语注音是:ㄈ、ㄡˇ、ㄈㄡˇ,三声ㄈㄡˇ;否,三声ㄈㄡˇ。”宣纸正中央印有九宫格,九宫格正上方印有张炳煌以楷书亲题的左起横排“教育部颁标准字体”八字,九宫格正左方印有张炳煌以直行楷书亲题的落款(楷书姓名与篆体盖印)。
  • 张炳煌写完“否”字,《阳明春晓》乐声中止,画面换成第一张蓝底白字的电脑字卡,以由右至左排列的直排标楷体显示:“‘否’是‘不然’的意思,如:‘否则’是表示转折相承。《左传二十六年:‘义则进,否则奉身而退。’”李艳秋将字卡内容读完一遍之后,讲解“义则进,否则奉身而退”一句:“意思是说:合义理的,便进;不合义理的,便谨身而退。”
  • 画面换成第二张蓝底白字的电脑字卡,以由右至左排列的直排标楷体显示:“‘否’又是表示疑问的助词,等于白话文中的‘吗’‘么’等字,如:‘汝知否?’‘事成否?’”李艳秋将字卡内容读完一遍。
  • 画面换成第三张蓝底白字的电脑字卡,以由右至左排列的直排标楷体显示:“‘否’又是‘不’的意思,如:‘否认’就是不承认。‘否决’就是对某一件事作成不承认的议决。‘否定’就是不同意、不赞成。”李艳秋将字卡内容读完一遍。
  • 画面换成第四张蓝底白字的电脑字卡,以标楷体显示“否”字及其两种读音“ㄈㄡˇ”与“ㄆㄧˇ”,搭配李艳秋的旁白:“‘否’又可以念ㄆㄧˇ,国语注音是:ㄆ、ㄧˇ、ㄆㄧˇ,三声ㄆㄧˇ。”
  • 画面换成第五张蓝底白字的电脑字卡,左侧显示“否卦”与“泰卦”,右侧显示“天地否,地天泰”,搭配李艳秋的旁白:“‘否’(ㄆㄧˇ)就是‘否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坤下,乾上,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之象。而另外一个相反的,是‘泰卦’,则是:坤上,乾下,为天地交而万物通之象。所以,‘天地交’,谓之‘泰’;交则通,不交则塞,这便是谓之‘否’。”
  • 画面换成第六张蓝底白字的电脑字卡,以由右至左排列的直排标楷体显示:“古人多以‘否泰’来表示命运之通塞好坏。如:‘否去泰来’是说‘恶运去,福运来’,又称为‘否极反泰’或‘否终则泰’。”李艳秋将字卡内容读完一遍。
  • 画面换成第七张蓝底白字的电脑字卡,以由右至左排列的直排标楷体显示:“‘否’(ㄆㄧˇ)又当‘不好’讲,如:‘臧否’就是善恶,不可念成‘臧否(ㄈㄡˇ)’。”李艳秋将字卡内容读完一遍。
  • 画面换成一张手工剪贴的淡黄色字卡,上半部显示“否”字的两种读音“ㄈㄡˇ”与“ㄆㄧˇ”,下半部显示“告”字的两种读音“ㄍㄠˋ”与“ㄍㄨˋ”,“否”字被浅绿底黑边正方形框起来,“告”字被粉红底黑边正方形框起来,搭配李艳秋的旁白:“和‘否’(ㄈㄡˇ)字同样有两个读音,一般人也容易念错的,还有这一个‘告’(ㄍㄠˋ)字。‘告’字的国语注音是:ㄍ、ㄠˋ、ㄍㄠˋ,四声ㄍㄠˋ。”
  • 画面换成第八张蓝底白字的电脑字卡,以由右至左排列的直排标楷体显示:“‘告’就是对人说,如:‘告假(ㄐㄧㄚˋ)’、‘告饶’;又是宣布的意思,如:‘自告奋勇’、‘大功告成’。”李艳秋将字卡内容读完一遍。
  • 画面换成一张以光绪三十三年善成堂刻版《百家姓》书影为背景的手工字卡,中央贴上白底黑边的直行“告→我国姓氏之一”等字,搭配李艳秋的旁白:“‘告’(ㄍㄠˋ)也是我国的姓氏之一。”
  • 画面换成一张以孟子及其学生画像为背景的手工字卡,中央贴上白底黑边的直行“《孟子》〈告子〉篇:是指孟子的学生,名叫‘告不害’。”等字,搭配李艳秋的旁白:“如:《孟子》中有〈告子〉篇,是指孟子的学生,名叫‘告不害’。”
  • 画面换成第九张蓝底白字的电脑字卡,以标楷体显示“告”字及其两种读音“ㄍㄠˋ”与“ㄍㄨˋ”,搭配李艳秋的旁白:“‘告’(ㄍㄠˋ)又可以念ㄍㄨˋ,国语注音是:ㄍ、ㄨˋ、ㄍㄨˋ,四声ㄍㄨˋ。”
  • 画面换成一张以古代臣子向皇帝上奏的画像为背景的手工字卡,中央贴上白底黑边的直行“告→禀明、竭请的意思”等字,搭配李艳秋的旁白:“‘告’(ㄍㄨˋ)是‘禀明’、‘竭请’的意思。”
  • 画面换成一张以《礼记》书影为背景的手工字卡,中央贴上白底黑边的直行“《礼记·曲礼》:‘出必告(ㄍㄨˋ),反必面。’”等字,搭配李艳秋的旁白:“如《礼记·曲礼》有:‘出必告,反必面。’”
  • 画面换成一张以古人应酬的画像为背景的手工字卡,中央贴上白底黑边的直行“告朔饩(ㄒㄧˋ)羊→比喻虚应故事”等字,搭配李艳秋的旁白:“而‘告(ㄍㄨˋ)朔饩羊’,则是比喻虚应故事。”
  • 画面换成一张以古人劝告他人的画像为背景的手工字卡,中央贴上白底黑边的直行“忠告(ㄍㄨˋ)→尽力去规劝别人”等字,搭配李艳秋的旁白:“至于‘忠告(ㄍㄨˋ)’,则是尽力地去规劝别人。”
  • 画面换成一张以浅灰色为背景的手工字卡,左边贴上白底黑边的直行“忠告”二字,“告”字由左至右加注注音“ㄍㄨˋ”与“ㄍㄠˋ”,以橘底黑边正方形框起来的“ㄍㄠˋ”正上方贴上一个白底黑边的“×”,搭配李艳秋的旁白:“现在多把‘忠告(ㄍㄨˋ)’念成‘忠告(ㄍㄠˋ)’了。”
  • 画面换成一张左边以浅蓝色为背景、右边以棕色为背景的手工字卡,左边贴上白底黑边的直行“(告之本字)”[6] 等字,右边上半部贴上“羊”字,右边下半部由右至左贴上“义”“美”“恙”三字,搭配李艳秋的旁白:“最后要提出来的是:‘告’(ㄍㄠˋ)字本来是由‘牛’和‘口’合成的,后来字形演变成隶书、楷书的时候,中间一笔不下通;如羊部的‘義’、‘美’、‘恙’等等都是这样的。特别提供给您作参考。”
  • 最后是李艳秋向观众道别:“今天《每日一字》就介绍到这儿了,谢谢您的收看,我们明天再见。”语毕,李艳秋向观众一鞠躬。然后画面换成一张以竹林水墨画为背景的手工字卡,中央贴上华视商标与白底黑边的左起横排标楷体“谢谢收看”四字,同样以《阳明春晓》作为背景音乐。
Remove ads

1990年代版

1990年代版从1993年开始播出,制作单位仍为华视教学部,撰稿人为李鍌

此期间的主持人为萧裔芬,同样也以旗袍装、坐姿介绍该字;旗袍赞助商龙笛蔡孟夏中国服饰。背景音乐不使用《阳明春晓》,但仍然会与中国传统音乐脱离不了关系。

此版本节目,同样也请张炳煌以毛笔字在印有红色九宫格的宣纸上,以楷书一笔一划的写出该字的笔划顺序。但与前一版不同的是,除了国语注音以外,此版节目还会说出该字的笔划数以及所属部首。(在此,“笔划数”的定义,是指“一个字的纯笔划数”,非原有部首加上剩下的字所总和之笔划数,详细叙述,如下列范例二。)

节目之中,一样也会解释该字的意义,也研讨该字于古文呈现的样貌,如甲骨文篆文西汉简牍金文楷书。节目也会撷取该字于许慎说文解字》的意义;并说明该字于六书分类为何,词性又为何;也举出该字于一些古文中的应用,解释其中意义。如果介绍的字没有出现在上述分类,则该部分介绍省略。

显示古文的应用同时,为加强观众对该字的印象,萤幕左方会以白色字体电脑动画不断重复该字的笔划顺序。直至萧裔芬对观众道别为后,最后于节目结尾,于萤幕上显示“谢谢收看”前,仍然会再显示一次该字笔划顺序,才正式结束该集节目。

与旧版节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不会拿冷僻的字或观众最容易犯错的笔划处要观众朋友纠正该字。但如果有某些字的书写上要特别注意时,仍然会告知。例如:如果介绍了“”字,则可能会以“毋”字做比较,要观众注意这两个字在书写上会有差异;而这个部分是在节目的最后部分才出现,不在节目较中间的部分当中出现。

Remove ads

举例说明一

鸿,国语注音ㄏㄨㄥˊ,属鸟部,共17划;许慎说文解字》曰:“鸿鸿鹄也,从鸟江声[7]。”鸿这个字于六书归类属形声字,词性属名词。以下为应用例子:

  • 孟子·告子上》“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8]
  •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8]
  • 鸿门宴”,形容不怀好意的宴会
  • 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延伸的词句为“雪泥鸿爪”。
  • 形容一个人大有发展,可以用“鸿图大展”。[9]
  • 享有很大的福气,称为“鸿福齐天”。[8]
  • 碰到好运气,可以称为“鸿运当头”。[8]

举例说明二

达,国语注音ㄉㄚˊ,属辵(辶)部,共13划;许慎说文解字》曰:“,行不相遇也,从辵羍[10] 声。《》曰:‘挑兮兮’。”这个字于六书归类属形声字,词性属动词,也可以当形容词用。 “”这个字于现在的用法若解释成“不相遇”,则用法很罕见,下列均为使用例子:

  • 吕氏春秋·重己》:“理塞则气不。”[11]
  • 论语·雍也篇》:“赐也,于从政乎何有?”[12]
  • 杜甫《月夜忆舍弟》:“寄书长不,况乃未休兵。”[13]
  • “目的已。”[14]
  • 可以当“告诉”用,例如“转”、“传”。
  • “词不意”。[15]
  • 官贵人”。[16]
  • 士”、“人”[17]
  • 观”、“见”[18]

2009年版

2009年3月13日,淡江大学中国文学学系与华视教学事业处合作制播《新每日一字》,高柏园(当时淡江大学行政副校长)担任总召集人,张炳煌(当时淡江大学文锱艺术中心副主任)担任制作人兼书法示范。《新每日一字》舍弃毛笔沾墨书写示范,改用淡江大学资讯工程学系开发、2007年7月量产上市的“神来e笔”数位书法学习系统[19][20],并与淡江大学数位语言研究中心合作开设“华语文网路教学”。《新每日一字》的字义解说,除了介绍字的起源与演变,更延伸至流行歌曲流行语中提及的相关辞汇等。[21][22]

2009年3月至2009年4月24日,华视教学事业处公开征选《新每日一字》女主持人。2009年5月15日起,华视教学事业处陆续通知应征者到华视试镜。2009年5月下旬,《新每日一字》开始录影。2009年7月27日,《新每日一字》于华视教育文化频道正式开播,由庄雨洁担任第一届主持人,每天间隔三小时的整点播出五分钟。[23][24]

Remove ads

轶事

实体书
《每日一字》实体书总共分为十辑,华视教学部主编,林藜编著,何容校订,“华视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5]附设中华出版社”(简称“华视出版社”)出版。第三、四、五辑为1982年6月第一版,第六辑为1984年9月初版,第七辑为1984年11月初版,第八辑为1985年2月初版,第九辑为1985年5月初版,第十辑为1985年6月初版。
《每日一字》实体书的审音多半依据《广韵》、《中原音韵》、《中华新韵》与《国语大辞典》,释义参酌《说文解字》、《辞源》、《辞海》、《形音义大辞典》、《国语日报辞典》与《大林国语辞典》;此外,也参酌林藜执教各大专院校15年来所累积的心得,也将容易混淆、误读的错字与讹音搜集之后一一加以比较与辨正。内容则标榜以一般性的文字来介绍,艰深的字词语音多略而不谈。[26]
其他节目戏仿
1986年6月22日,华视短剧综艺节目电视号外》开播(后改名《号外特攻队》),短剧单元〈每诌一字〉是演员李立群穿著长袍马褂戏仿《每日一字》[27]。例如介绍“不”字,会延伸介绍“歪”“孬”“甭”等字,然后延伸介绍虚构的动物相关字:上“不”下“狗”,读音为“猫”,因为家里养的宠物不是狗就是猫;上“不”下“猫”,读音为“虎”,因为猫与虎都是猫科动物;上“不”下“虎”,读音为“马”,源自成语“马马虎虎”;上“不”下“马”,读音为“鹿”,源自成语“指鹿为马”;上“不”下“鹿”,读音为“不鹿”,源自英语“blue”,意思是“蓝色的”;上“不”下“狼”,读音为“不狼”,源自英语“brown”,意思是“棕色的”,亦可作姓氏用。
华视综艺节目《连环泡》之短剧单元〈每字一说〉,戏仿《每日一字》,由方芳邢峰主持。方芳自称“方字典”,邢峰自称“邢辞海”。
1990年代中国电视公司(中视)综艺节目《鸡蛋碰石头》的短剧单元〈说文解字〉,郎祖筠赵自强(后由卜学亮替代)分别饰演“大老婆”、“小老婆”,戏仿《每日一字》,每天以搞笑的手法讲解一个常用的字。
Remove ads

类似节目

  • 1982年6月15日,华视《每日一辞》开播[28],华视教学部制作,是《每日一字》的姊妹作品,每集节目时间约5分钟,由李艳秋、李蕙芳、沈敬家轮流主持,每集介绍一个成语。华视出版社同样分辑出版实体书。
  • 台视《传家宝典》。
  • 2017年,李艳秋主持大云文创网路节目《字得其乐》,以动画与故事介绍字的由来及正确用字资讯[29]

参见

注解、参考资料

资料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