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氯痤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氯痤疮(英语:chloracne)是由氯化多环芳烃化合物[1][2](氯苯酚、多氯联苯等)所致的囊状皮疹,表现与寻常痤疮类似,亦可并发肝毒、神经病变、血脂异常[3]。也有因二𫫇英引发的病例[4]。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4年10月12日) |
氯痤疮皮疹好发部位在脸部、耳轮、耳后、颈、肩、手臂、胸部、腹部甚至阴囊。皮疹初起时呈小粉刺状或囊状,以后发展为硬囊状隆肿,有些还可能化脓。损伤开始时出现小囊,类似粉刺和痤疮的小脓泡。氯痤疮在某些方面与一般痤疮不同,前者皮肤干燥,后者常含较多油脂。氯痤疮的丘疹为非炎症型,而一般痤疮则常伴炎症损伤。形成氯痤疮所需的接触时间主要与工作条件有关,可以从数周至约一年不等。
1897年第一次描述了因二𫫇英生氯痤疮的病例[5]。1930年代,成为多氯联苯农药制造工人的职业病,1960年代得到确证。
实验动物研究显示,当二𫫇英量达到23-13900ng/kg时就发生氯痤疮,人体则仅需96-3000ng/kg。
乌克兰亲西方的总统尤先科曾被疑似俄罗斯特工以二𫫇英下毒,导致脸部长满氯痤疮并终身留下疤痕,是世上暂时唯一一宗已知的大量二𫫇英中毒个案。
Remove ads
注释
相关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