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水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水西
Remove ads

水西彝语音译慕俄格慕俄勾彝语东部方言,发音:33 ɣʊ31 ɡɯ55[1],是历史上位于贵州西北部的一个彝族政权,彝文典籍中的九大勾则之一。明清以来汉人习惯称之为“水西”。 在彝文典籍中,慕俄勾为彝族六祖之默支贵族妥阿哲的后代,阿哲之孙必额莫翁在濛阿(今贵州大方)立国,此后世袭不绝,直到末代额非明宗(安胜祖),享国58代,超过千年。在汉文史料中,水西部最早出现为北宋记载的乌蛮王子得盖部落,此后一直与中央王朝互有交往,南宋被称为罗氏鬼国、阿者国,元代封征讨降附后为亦奚不薛总管府,是水西成为土司之始,明清土司职为贵州宣慰司,俗称水西土司。水西土司、水东土司播州土司思州土司并称贵州四大土司。[2]

事实速览 慕俄格m̍33 ɣʊ31 ɡɯ55, 地位 ...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改土归流,水西灭亡。

Thumb
  八番顺元宣慰司(水西土司任宣慰使,水东土司任宣慰同知)
Remove ads

起源

据纳苏彝族的传说,他们是阿普笃慕的后裔,阿普笃慕的三个妻子为他生了六个儿子。这六个儿子向西南迁徙,形成了武、乍、糯、恒、布、默六氏。公元前4、3世纪,恒、布、默氏向东迁徙,越过乌蒙山。恒氏分为两支,一支称为乌蒙,定居在乌蒙山西坡,向西一直延伸到今昭通县;另一支称为车勒,沿着乌蒙山脉东坡迁徙,定居在赤水河以北。唐朝时,车勒占据了四川叙永到贵州毕节的地域,布部分裂为4支。布勒定居安顺,乌撒定居威宁,阿左驰定居沾益,古库哥定居云南东北部。默氏后裔慕齐齐分为3支,一支称作“阿翁仁”,分布在贵州西南部,后来形成自杞。勿阿克率领“阿于”部迁徙到会泽附近的马鞍山。勿阿纳率领第三部定居赫章。3世纪,勿阿纳部分裂为以妥忙不率领的镇雄忙不一支、妥阿哲率领的罗根罗甸一支。到300年,罗甸已经覆盖水西大部,首领莫翁将首府迁至濛阿(在今大方县),并将国号改为“慕俄格”。[3]

在彝文史籍中,妥阿哲的后代称作阿哲彝族。他们巧妙地利用与蜀汉的新政治关系,消除了当地反抗,扩张了领地,就像同时期爨人在云南东部的作为。在妥阿哲与诸葛亮相见后的三代人内,阿哲部扩大了贵州西北部水西山区(原毕国)濮人的控制,放弃了罗根、迁往濛阿(即今贵州大方县])。在贵州西北部水西地区,妥阿哲的后代建立了彝族学者所谓慕俄格王国(ca. 300-1283)。[4]
— John Herman
更多信息 国家, 部落 ...
Remove ads

名称

彝语名为慕俄格(彝语发音:m̍33 ɣʊ31 ɡɯ55,彝人称国家政权为/ɡɯ55/,音译为勾或格)。这一带曾存在过数个彝族政权,例如唐朝的罗甸国,北宋的羁縻姚州刺史、罗氏鬼国,南宋的阿者国(其始祖阿哲的译音);元代的亦奚不薛部(以其首领亦奚不薛命名)。这些国家与慕俄格都源于乌蛮,它们是否与慕俄格是同一个国家众说纷纭。

至明代,慕俄勾与雍真宋氏同为贵州宣慰使,因慕俄勾居鸭池河以西、雍真宋氏居鸭池河以东,遂以“水西”、“水东”分别称之,成为在汉文史料中的通行名称。

历史

4~8世纪,慕俄格向东南扩张到都匀一带,覆盖贵州省的一半。[7]

829年,唐朝寻求与慕俄格阿格阿委结盟,以遏制南诏的扩张。据载慕俄格拥有强大的骑兵,能在短时间内长途行军。阿格阿委同意成为唐朝的藩属国,但没有进贡。唐朝为对抗南诏还给其他彝族部落分封爵位。842年,唐朝“封阿佩为罗甸王,又封其别帅为滇王,后改普宁王。”形成了唐与南诏间的缓冲区。[7]

到9世纪中叶,慕俄格在纳志主色统治下向南扩张到今日贵阳一带。907年唐朝灭亡后,其通志继续扩大到贵州中东部。[8]

975年,宋太宗试图说服普贵接受宋朝统治。不清楚普贵的反应如何,但太宗很不高兴,很快下令攻打慕俄格。水东土司宋景阳和龙汉唐经过一年战斗,将慕俄格赶过鸭池河[9]

地理

水西地区包括今天毕节市大部分和水城,属于云贵高原的北缘。

历任君主

以下是历任慕俄格(水西)君主,以彝汉双文《水西安氏族谱》为准,其他名字及考证附注于后。

更多信息 任数, 彝族名 ...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注释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