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永安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永安话(闽中语:[uã 21 um 42 sia 35])是汉语族闽语支闽中语的一种方言,也是闽中语的代表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省永安市。
历史
早在三国时期,闽中地区就有不少从南楚和东吴入闽的汉人,但当时主要活动于开发较早的沙溪下游,即后来的南平、沙县一带,并在南朝刘宋时期设立沙村县后成为闽中地区的中心。一直到明朝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沙县爆发了以邓茂七为首的叛乱,由此沙县人口锐减,闵中地区人们活动的中心逐渐南移,后起的永安县逐渐发展起来。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福建省省会福州市被日军占领,省会内迁至永安县,永安更一度成为福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长达7年。于是,随著历史变迁,永安话逐渐取代沙县话成为闽中语的代表语言。
内部差异
主要可以分成四个小片。
- 市区片,分布于包括今永安市的四个街道(即燕东、燕西、燕南、燕北4街道)、贡川镇、上坪乡、曹远镇、洪田镇、小陶镇、大湖镇大部分、青水畲族乡大部分、槐南镇一部分、西洋镇大部分。
- 岭后片,分布于今永安市的大湖镇的岭后地区。
- 安砂片,分布于今永安市的安砂镇。
- 罗坊片,分布于今永安市的罗坊乡。
4片基本可以互通,但仍有差异。其中岭后片与市区片较接近,安砂、罗坊2片与市区片差异较大,这是因为这两片所处的位置更靠近客语区,同时罗坊片又比安砂片受客语影响更多。
语音特征
下表列出永安话的声母:
Remove ads
韵母41个,有发达的鼻化韵,没有入声韵。有特别的-m,-um等闭口韵。
说明:
- am,iam 的元音 a 音值接近æ
- o,io 韵的音值介于 o io 与 ɔ iɔ 之间
- um m 都是闭口韵,um 韵的 u 不开口,微圆唇
永安话有6个声调,如下表。
名称 | 阴平 | 阳平 | 阴上 | 阳上 | 阴去 | 阴入 |
调值 | 52 | 33 | 21 | 54 | 35 | 13 |
例字 | 诗衣 | 移龙 | 始里 | 是木 | 四利 | 失 |
两音节连读会发生变调,有比较严整的变调规律:
- 基本原则:两字连读,前变后不变,也没有明显的轻声
- 前字阴平变阳平
- 前字阳平的不变
- 前字阴上也变阳平
- 前字阳上变阴上
- 前字去声多不变,有少数古浊声母去声字变高平调(55)或上声
- 前字入声的变高平(55)
词汇特征
- “食”(ie4) 除了表示“吃”以外,还可以表示“喝”“吸”“饮”等;此类用法同于闽南语。
- “妹”(bue3),除表示“妹妹”外,还可用于其他情况。一、在母体中的婴儿,如“有妹”(iau3bue5,怀孕),“生妹”(sõ1bue5,分娩),等;二、长辈对不论男女小孩的统称,如“俺妹”(õ1bue5),等。
- 小部分词的语义比普通话小,譬如
- “要”(kɯ5)仅指普通话的“求”义,而永安话则常用“讨”(tʰaɯ3),如“讨食”(tʰaɯ3ie4,要吃),“讨做眠”(tʰaɯ3tsaɯ5bã2,要睡觉),等。
- 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如“豨”(kʰyi3,猪)、“瓯”(ø1,瓷杯)、“曝”(pʰu4, 晒)等。
语法特征
- 一些特色的副词,如“笔直”(简直)等
- 最常用的量词是“只”tʃiɔ6,类似与普通话的“个”,但能搭配的名词很多,如一个人可以说“寡只人”[kuɔ3 tʃiɔ6 lã2 ] ;还有一些特殊量词,如“寡核花生”的“核”huɔ4。
- 特殊的句型,如比较句使用“甲比乙更(形容词)”说成“甲+比+乙+过+(形容词)”;“(形)+极”句式等等。
参考文献
- 周长楫; 林宝卿. 永安方言.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2-03. ISBN 7561503806.
- 陈章太; 李如龙. 闽语研究.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1. ISBN 7-80006-309-7.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