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汐止忠顺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汐止忠順廟
Remove ads

汐止忠顺庙,俗称汐止双忠庙汐止安公庙,主祀保仪大夫,位于台湾新北市汐止区(古称水返脚)的一座双忠庙。2018年5月17日以“汐止忠顺庙及神社石灯”名义公告为新北市历史建筑[1]

事实速览 汐止忠顺庙, 基本信息 ...
事实速览 汐止忠顺庙及神社石灯, 位置 ...
事实速览 闽南语名称?, 汉罗 ...

祀神

主祀保仪大夫,陪祀保仪夫人、清水祖师至圣先师文昌帝君关圣帝君霞海城隍三宝佛娑婆三圣释迦文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

沿革

Thumb
日本狛犬顾忠顺庙门口
Thumb
庙前广场

台湾清治时期泉州安溪陈姓移民奉保仪大夫金身在汐止开垦,后由苏姓仕绅奉祀,清末时由苏树森(人称“苏大老”)继承,奉祀在自宅正厅。

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被日本击败,次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让日军主帅能久亲王抵达台湾,爆发乙未之役,能久亲王曾驻于苏树森宅,苏将正厅让出,供亲王歇息,并献上降书:


后来亲王病逝台南,明定此宅为“水返脚御遗迹”。大正11年(1922年)日本政府租下苏宅正厅及其左右两间房间,作为“能久亲王遗迹所”,苏家将保仪大夫神像寄奉于汐止妈祖庙。昭和5年(1930年)七星郡汐止街役场以六千元购入苏树森原本安置妻妾的房子,约84坪建物与其410坪土地,作为御舍营所。昭和10年(1935年)修缮御舍营所之际,又在邻近购入土地约4,500坪,设立“汐止神社”,耗资6万圆,汐止街役场负担三分之一。[2]汐止神社奉祀天照大神仓稻魂命大己贵命、及能久亲王,于昭和12年(1937年)6月10日举行地镇祭 ,同年12月15日执行镇座祭。[3]

1945年日本投降,汐止檀越们将保仪大夫神像迎回故室,合并汐止神社建筑物,是为汐止忠顺庙

1946年,汐止第一任镇长陈灿能暨地方仕绅,将原本寄奉在济德宫之保仪大夫神尊,藉神明绕境之便,迎回“能久宫”恭奉,并改名为汐止忠顺庙。又有一说是神明绕境之际,神尊显灵,神轿自动回归苏家大厝。

1957年忠顺庙整修,改筑为钢筋水泥屋顶,墙壁则多保持原状,但随后即遭台风与地震而多所损坏。1958年,开山藏修法师伙同汐止绅商陈再居、周澄秋,重修忠顺庙。

1974年2月25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发布《清除台湾日据时代表现日本帝国主义优越感之殖民统治纪念遗迹要点》,严家淦政府反日情绪高涨,规定地方政府拆除神社遗迹,忠顺庙的石灯笼部分迁至汐止拱北殿。1990年,忠顺庙增建东西厢房,命名为“般若堂”与“修学堂”。[2]1998年1月,忠顺庙外增设台北县汐止镇镇长周雅淑题字之石碑。

2018年5月17日,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评定汐止忠顺庙及神社石灯为历史建筑,评定基准为汐止忠顺庙及神社石灯具历史文化价值且具建筑史或技术史之价值。登录理由是忠顺庙为汐止地区最主要宗教信仰中心,见证地方发展之历史与变迁,符合历史建筑纪念建筑登录废止审查及辅助办法第2条第1项第1、3款登录基准。

Thumb
周雅淑题字石碑
Remove ads

神名说法

一般民众常将保仪大夫称为“尪公”,为何有此称呼?有一种说法是:最早时期,由于保仪大夫的神轿极小,只能供两人扛抬,像孩子们的玩具,因此才有“尪公”的俗称。但是汐止忠顺庙的住持兼主任委员陈钟农先生有另一个解释,他认为民间信众称呼保仪大夫(张巡)为“尪公”,实际上是发音谬误造成,依照《辞海》解释,“尪”是胫曲脚跛的样子,也是瘦弱,行为不正的意思,用“尪公”来称呼保仪大夫(张巡),不但毫无意义,也不尊敬。因此忠顺庙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钟农先生于2006年(民国95年)十月发起“正名运动”,强调张巡为台湾北部闽南安溪移民的守护神,唐代又追封为“武安尊王”,应该尊称“安公祖”才合理,由于在台语中,“安”(An)与“尪”(Ang)的发音雷同,信徒长年口误,积非成是,应为张巡公正名为“安公祖”。

参考文献

Loading content...

参见

Loading content...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