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汪晖涉嫌抄袭事件

清华大学汪晖教授2010涉嫌抄袭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汪晖涉嫌抄袭事件,又称汪晖抄袭门汪晖事件,是发生于2010年关于清华大学教授汪晖的著作《反抗绝望》和《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被指存在抄袭的一宗社会事件。[1]

经过

指控

2010年3月10日,王彬彬《文艺研究》发表《汪晖的学风问题——以〈反抗绝望〉为例》[2]一文,认为汪晖博士论文《反抗绝望》存在多处抄袭,抄袭对象至少包括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列文森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等五部中外专著,抄袭手法包括“搅拌式、组装式、掩耳盗铃式、老老实实式”等。[3][4][5]

3月24日,汪晖表示“希望此事由学术界自己来澄清”。[5]

3月25日,《南方周末》全文转载《汪晖的学风问题———以〈反抗绝望〉为例》。[6]

4月2日,熊丙奇《东方早报》撰文:“应该立即启动调查程序,组织独立的调查委员会,通过调查、听证”,如果抄袭属实,“学位委员会当作出取消博士学位的处理。”[7][8]

4月12日,王彬彬接受《中国青年报》的访问,在回应“为何要选择汪晖的《反抗绝望》而不是其他人的书”时,他说[9]

这是因为我考虑到了一个因素,就是汪晖这本书影响特别大,20多年来,这本书成了一个神话,成了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一个楷模……汪晖之所以成为汪晖,主要靠这本书奠定了地位。没有这篇博士论文获得的巨大声誉,怎么可能有后来的汪晖,怎么可能当《读书》杂志主编10年,怎么会有今天这么高的学术地位?

4月29日,王彬彬在《南方周末》上发表文章,指汪晖的另一本著作《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也涉嫌抄袭[10]

5月21日,林毓生北京大学演讲后就关于汪晖涉嫌抄袭一事接受《新京报》采访,提出应立即成立“汪晖涉嫌抄袭调查委员会”,说如果不处理,清华大学校长应请辞,并提到最近有人发现汪晖的近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也有涉嫌抄袭的段落。余英时对林的意见表示赞同。[11]

Remove ads

对指控的质疑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京华认为该书确实存在引文不够规范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但不认为是“恶意剽窃”,又指《反抗绝望》写于1980年代,90年代以后学术界才开始严格地讲究学术规范。钱理群认为,使用引文不够规范和剽窃是两个概念,而且需要考虑当时语境,他说:“在当时看来,只要大致标注出你引用了哪些资料就可以,不像现在,每引用一句话都得加引号。”而赵京华则对王彬彬的“动机”才出质疑:“王彬彬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负责任的。王彬彬在文中大谈文风,我恰恰对他的文风很反感。你看他在文中那种冷嘲热讽、那种洋洋得意,让人不舒服,这不利于善意的批评。另外,作为国家核心期刊的《文艺研究》怎么也会发这种格调不高的文章?”[12][13]

王彬彬上述评论作出回应[12]

30年代有人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日本学者盐谷温还引起轩然大波呢,80年代就不要学术规范?只要你引用别人的东西不注释、不说明,那就是剽窃,这不是规范不规范的问题。你引用人家4段文字只说明了其中3段,另一段都应该算剽窃。而且,你要说80年代不如现在规范,这本书多次再版,最近一次是2008年,这些问题你也没改啊……因为这些事,我给自己树敌还少吗?我吃的亏还少吗?不过我不在乎。有人把一个小偷扭送到派出所,你不去审小偷,反而问我扭送的动机,这叫什么道理?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教授、《反抗绝望》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严家炎说,这类问题对于纯洁和改善学界的学风有好处和有必要,多年前汪晖给他留下的印像是他的博士论文是[14]

有学术深度的,是扎实的。论文的主体部分属于汪晖的原创。那时的答辩还是很严肃的,很认真的,这篇论文的主体至今看来还是立得住的,确实属于他自己的,不是抄别人的。……(王彬彬)有些地方引出来的文字,看上去确有根据,如果是那样,当然可以说是‘抄袭’。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说得好像过分了一点……但是王彬彬先生文章中摘引出来的地方,确实证明汪晖与他人有多处文字基本上相同,却完全没有注明出处,前后也没有说明交待,用了一段跟别人几乎不差几个字的文字……这个部分是抄袭或变相抄袭,我觉得可以说。这类地方对汪晖的批评,我觉得是能够成立的。

方舟子表示,汪晖抄袭证据确凿,“小学生”都看得出来,而且汪晖也持回避态度,“不敢说什么”,那些积极为汪晖开脱的“著名学者”更可气。[15]

公开信

7月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包括汪丁丁郑也夫张鸣陈明邓晓芒徐贲薛涌董健冯崇义郭于华张隆溪等在内的63位国内外学者的《就汪晖涉嫌剽窃问题给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的公开信》,呼吁汪晖的博士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汪晖就职单位清华大学组织调查委员会调查。[7]

反指控

7月9日,哥伦比亚大学刘禾教授向凤凰网公开了由近百位国际学者联合署名致清华大学校长的一封信,信中声称支持汪晖,联署者多为美国人。信中否定剽窃的主要根据如下[16]

  1. 这个指控已经在钟彪、舒炜、魏行和其他学者的严谨分析文章中被辩驳。
  2. 在这封信上签字的也有汪晖教授著作的译者,他们无疑是最熟悉汪晖教授的写作的。每位译者都检查并且复查了汪教授在过去三十年中著作所采用大量参考书目的注释,他们当中没有一人发现有任何剽窃的现象。
  3. 2010年春天,他被亚洲研究协会邀请在年会上做基调演讲,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来自中国的亚洲研究学者。

对反指控的质疑

据悉,王彬彬2006年曾在《文艺研究》上发表对刘禾进行学术批评的文章《花拳绣腿的实践》和《以伪乱真和化真为伪》。董健接受《时代周报》采访表示,不能用派别之分来掩盖学风问题。[17]同济大学历史学博士王晓渔质疑联名担保的那些外国学者是否真的对照著看过汪晖的那本书。他表示虽与王彬彬素未谋面,但就事论事,他认为王彬彬做得对[18]。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说,那封80人的联名信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干扰国内63名教授致信清华大学和社科院要求审理汪晖案件的提议,质疑判断是否属于剽窃为何不是由被告所在的学术机构来判定。他亦认为那80馀名学者否定剽窃的方式“滑稽之极”,因为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不懂中文,另外他也对信中的根据作出质疑[19]

  1. “争论还在进行中,有三名学者(指钟彪、舒炜和魏行)也都遭到了批驳,难道他们三位可以代替学术机构的裁判?”
  2. “几个人通读之后未能证伪,就是无抄袭的铁证?说这话的人完全不像是西方学术背景的人。……三个人的读后感,一下子演成80馀人的签名,这是什么逻辑关系?”
  3. “倘若学术高下与剽窃与否无涉,说它作甚(指信中提到汪晖被亚洲研究协会邀请在年会上做基调演讲一事)?”

郑也夫表示,他从中国两名学者处获悉,他们和三名签名者有过沟通,当中两名表示他们自己“自愿签名;没读过汪晖的书;签名是基于对译者的相信;签名是基于相信发生了政治迫害”。另一名签名人曾表示要先等汪晖本人的声明,但声明没听到,那封信件就网上公布了,他表示如果他知道如此他会退出签名[19]

湖南《湘声报》资深编辑、文史学者向继东在接受《时代周报》时对刘禾的联署签名信作出评论,他说那些支持者可能大部分都是被授意签名的,因为当中不少中国以外的学者不一定都懂中文,质疑他们如何辨别汪晖的文章是否抄袭。他又说那封80人的联名信只能使汪晖陷入更难堪的境地,而且清华大学有可能做出的反应是:“汪晖抄袭事件在学界还有争议,学校不会介入”。他不认为汪晖事件属于“媒体攻击”,认为是“媒体的良心发现,也是媒体人的良知”,他亦说“发表文章批评汪晖的王彬彬、项义华都是学者,也不是媒体人,媒体只不过是一个平台,也发表了很多为汪晖辩护的文章。”[20]

7月14日,易中天接受《扬子晚报》采访表示,(汪晖)“可以不当教授,岂能不是男人”。[21]

7月底,薛涌《亚洲周刊》撰文称:“中国学术界缺少应对抄袭的机制,没有网络和媒体,汪晖事件很快就会成为小圈子里的游戏。”[22]

Remove ads

汪晖本人回应

7月中旬,汪晖接受《中国评论月刊》的专访,汪辉说,该期《文艺研究》出版前他已获友人告知王彬彬的文章要发表。他当时在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托人找《文艺研究》主编要求看文章并同时作出回应,遭到了拒绝。他强调《南方周末》在3月25日与4月8日两次大版面地报道“抄袭门”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联系他。支持汪晖的舒炜的8000多字长文最初投递给《南方周末》,但被告知最早两周后才可能刊登,而且要做大幅删节。舒炜最后将稿件转投《北京青年报》[23]

汪晖表示,在4月13日,《南方周末》的编辑刘小磊电邮汪晖,说“王彬彬文章确有不够稳妥之处,想听听他的意见”。汪晖认为,如果明知王彬彬的文章有问题,那么媒体就应该为之前的严重指控,包括编者按语和小标题公开道歉。4月14日,在汪晖准备回复的同时,他被告知刘小磊群发邮件附清华大学公示获政府特殊津贴名单,汪晖认为这是向清华大学施压质疑他入列,他也对《南方周末》的公正性与动机产生了怀疑,后来也没有回复刘小磊。[23]

他也指出批评王彬彬的钟彪和舒炜以逐条分析的方式澄清事实的文章在媒体中没有受到重视。他说,在2010年3月下旬,他对要求采访的《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混乱,在回到中国后才与该报记者逐一核对原文,做出全面的回应,但媒体不愿意等待。汪辉在4月11日回国后,将有关资料交给有关方面进行核查。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相关规章、法律的研究,以及细致的查证,才能说明问题”[23]

8月1日,汪晖接受《联合早报》采访回应涉嫌抄袭事件,称其博士论文中出现的“疏失”并非“抄袭”“剽窃”。他指责《文艺研究》和《南方周末》没搞清状况前就发表指责他抄袭的文章。汪说,林毓生对他抄袭的批评“近乎无的放矢”。[24][25]

8月3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应全撰文,称汪晖在享受了多年“杰出学者”待遇之后,如今被打回原形是历史的惩罚。[26]他又分析汪晖的博士论文导师唐弢等人为何被汪晖蒙蔽[26]

(汪晖)是通过搬弄一些导师和同行不太懂的东西欺骗了现代文学研究界……唐弢可能由于年龄大了,对新的著作和译著了解不够,再加上太相信汪晖的“为人”,所以没有看出破绽来。其他同行如钱理群等人,可能也是如此。我觉得,汪晖的特点就是把他读到的各种东西一股脑儿地塞进他的“著作”里。这种做法对那些比较局限于某一行当的人容易产生迷惑作用,觉得作者比自己渊博得多,从而产生不敢妄加评判的感觉。于是,汪晖的那种“大杂烩”著作就被误解成了大师级著作,学术骗子就成了学术天才。

Remove ads

诉诸法律

8月5日,汪晖委托律师所向王彬彬发出律师函,称“您(王彬彬)的系列文章中关于汪教授存在‘抄袭’与‘剽窃’的指责失实,可能构成对汪教授的名誉侵权”。[27]接到律师函后,王随即开始写《再说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剽袭问题》,称如果说《反抗绝望》还有一些原创内容,那么《现代思想的兴起》“套用张爱玲的一句话,可以说在华美的外衣下,爬满了虱子。”[28]

8月9日,郑也夫在《中国青年报》刊文,针对汪晖所称“缺点、疏漏、疏失”,提供“汪晖抄袭不是疏漏的两条证据”。[29][30]

不了了之

针对汪晖的律师函,8月29日,王彬彬以在《羊城晚报》发表《再说汪晖的剽袭问题》作为回答。但汪晖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也对记者多次联系采访要求不予回应。汪晖所在单位清华大学以及授予他博士学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也都对此持沉默态度。[31]

疑似抄袭文本

更多信息 汪晖《反抗绝望》, 其他著作 ...
更多信息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其他著作 ...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