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沈清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沈清松(1949年—2018年)是一位世界级的台湾哲学家,他的研究领域广泛,尤其专注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哲学交流。他提出基于"慷慨"、"外推"和"多元他者"的思考,以推动和深化现代性,并试图解决现代性所带来的一些问题。[1]
此条目疑似为广告或包含宣传性内容。 (2025年1月4日) |
沈清松于1949年出生在台湾,毕业于辅仁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学位。之后,他在1980年获得了比利时鲁汶大学(UCLouvain)的莫里斯·布隆代尔(Maurice Blondel)和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哲学博士学位。完成博士学业后,沈清松返回台湾,在国立政治大学担任哲学教授长达二十年之久。他于2000年移居加拿大,担任多伦多大学中国思想与文化讲座教授,并在该校的哲学系和东亚系任教,直至2018年去世。
Remove ads
多元他者
沈清松指出:将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事物,都归结为“他者”(“不同于我的”),已经经过了一种思想抽象的过程;实际上,在我们的生命中所遇见的其他事物总是各自不同的、“多元的”,而我们也往往须要以不同的方式来回应他们,所以更好的是将他们称之为“多元他者”。
基于这样的反省,沈清松进一步将对人类而言相当重要的他者,分为“他人”、“自然”、与“超越界”。
他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我们最容易注意到、最容易因之而加强我们的思考的他者。每当发觉有他人的想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总是迫使我们再度去思考,以确认或更改、拓宽或维持自己的思想。
大自然也是人的重要他者。人类的生命、生活、与文明,都完全建造在大自然的基础上。随著科技的进步,自然界对我们的重要性也显得更清楚了:如果我们不能尊重自然界消化与循环的能力,而要进行超出限度的开发和堆积废弃物;那么大自然也不会为人类留下容身之地。
超越界指的是“终极实在”,是人一切行为和想法最终的依据。对宗教的信徒而言,超越界自然是他宗教信仰上的对象。而对不信者或对宗教存疑者而言,超越界至少是整个宇宙的来源,或是宇宙本身。总之,不论对信者或是不信者而言,超越宇宙的来源或是宇宙本身,给了人类一个更大的背景视域,让他能够重新理解、更新或坚定自己此时此地的生命与信念。[2]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