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沙氏变色蜥

原產於古巴和巴哈馬群島的一種蜥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沙氏變色蜥
Remove ads

沙氏变色蜥学名Anolis sagrei)为原产于古巴巴哈马群岛的中小型半树栖型蜥蜴。 原先被广泛引入至世界各地,作为宠物出售,现在可在佛罗里达州野外发现,并往北延伸至北部乔治亚州南部,在德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夏威夷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亦皆有发现。[2][3][4]它也被引入加勒比诸岛屿和亚洲的台湾

事实速览 沙氏变色蜥, 保护状况 ...

此物种具有高度入侵性。[5] 在引入的地区,能达到极高的种群密度,并以非常迅速的速度扩散,沙氏变色蜥会影响许多当地物种的数量,甚至危及生存。[6][7][8]

本物种在台湾的首次记录为2000年9月,于嘉义三界埔,入侵的来源不明,推测可能是本物种的蛋被藏在引入台湾的植栽之中而被无心引进台湾。[9]2008年于花莲七星潭地区也发现野外族群。台湾于2009年开始进行移除监测计画。

Remove ads

描述

体色为褐色或灰色,上有对称的圆形或三角形或线条等花纹,并会随著环境与行为改变体色至黑色或灰白色。 喉囊从黄色到橘红色, 雄性可长的像绿变色蜥一样大,体长约 17.8—20.3 cm(7.0—8.0英寸) ,少数个体可达 22.9 cm(9.0英寸)。雌性亦如同雌性绿变色蜥的大小,约 7.6—15 cm(3.0—5.9英寸) 长。雄性沙氏变色蜥的头部小于雄性绿变色蜥。此外,沙氏变色蜥尾巴有一个脊,一直延伸到头部后侧,绿变色蜥则不具有这项特征。

交配季节为温暖的月份,即晚春及初夏之际,卵生,偏好林地边缘、住家、开垦后等人为发展等栖地。由于生活史迅速,生殖潜能强,因此可快速繁衍扩增族群,成为强势入侵外来种[10]

移除

调查发现此外来种在台湾的分布范围正在扩大中,可能对本土特有物种例如斯文豪氏攀蜥与草蜥产生竞争排挤现象,因此台湾自2009年开始进行移除监测计画,现行的移除方式为人力移除、栖地改善、陷阱捕捉、生物防治及药物控制。[10]夜间徒手捕捉法为最有效率的捕捉方法。

螁皮

不像其他爬虫以较大面积的方式螁皮,沙氏变色蜥的蜕皮成小块状,并会吃下自己的蜕皮以补充钙质。[11] 在圈养的状态下,如果湿度太低,螁下的皮可能会粘在皮肤上。可能会堆积在眼睛周围,影响进食,可以保持高湿度预防此一状况。

饮食

沙氏变色蜥以小节肢动物为食,如蟋蟀、蚂蚁、蚱蜢蟑螂粉虱蜘蛛蜡虫。它们也可能猎食其他蜥蜴,如石龙子绿色变色蜥,或吃蜥蜴,以及他们自己的蜕皮和脱落的尾巴。如果靠近水,他们会吃水生节肢动物或小 - 以及几乎任何能吞下去的东西。[11]

Thumb
沙氏变色蜥,摄于 罗克波特,德克萨斯州

猎捕

沙氏变色蜥在被追猎时,可以脱掉尾巴做为防卫机制。断落的部分会继续跳动,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以帮助沙氏变色蜥脱逃。 断落的尾巴无法长回原样,仅能长回一部分。[12]如果被激怒,沙氏变色蜥会咬人攻击,并排出尿液和粪便。被捕获,受伤或打斗时,一些沙氏变色蜥可能会发出短嘶嘶声。捕食者包括老鼠和许多大型动物,如猫。

最近在巴哈马对入侵种群的研究显示,沙氏变色蜥的体型并不受捕食影响,一如先前所预料。[13]

沟通

沙氏变色蜥以视觉讯号作为主要的沟通模式。[14]然而,最近的证据显示,雄性沙氏变色蜥也能够侦测同种雌性留下的化学信号。[15]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