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沙田 (香港)
香港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沙田(英语:Sha Tin, 一般坊间亦作Shatin)是香港沙田区的主要部分,位于新界东部,涵盖火炭以南、大围以北的城门河两岸土地,原称沥源(英语:Lek Yuen)。沙田在1970年代进行大规模的填海工程,原有沙田海南部如今仅剩用作人工排洪河道城门河,而沙田新市镇的主体部分则在填海地上发展,原有沙田墟一带已建成“沙田市中心”。
2011年时任香港特区政府地政总署副署长的黄仲衡向传媒表示,地政总署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确定“沙田”的英文名称正确拼写方式为“Sha Tin”,而非“Shatin”或“Sha-tin”[1]。然而在沙田新市镇数十年发展过程中,已经有大量以“沙田”为名的建筑物、屋苑和组织,如沙田第一城、沙田广场、沙田体育会等都选择使用“Shatin”作为对应中文名称中“沙田”二字的英文名词。不过绝大多数香港市民使用英文说出“沙田”之名时都不会区分“Sha Tin”和“Shatin”之发音差异,或直接使用中文称呼。
Remove ads
历史

沙田原称沥源,古称棘园或艻园[2]。在宋朝时,香木在沙螺湾和沙田被大量种植作为经济树[3][4]。沥源的来源是指城门河清澈的河水。
最早载有沥源一名的史志地图为万历《粤大记》的《广东沿海图》[5]。早于清代,沥源就以出产优质香树而知名。据嘉庆《新安县志》所载:“香树,邑内多植之,东路出于沥源、沙螺湾等处为佳”[5]。当地早于明朝或更前已经有人定居。1574年大围村于现时的大围一带建立,是该区最古老及最大的围村。其后也有不少村落于城门河河边的浅滩发展,例如山下围、小沥源村及沙田村等。当时的城门河尽头约于现时狮子桥的附近,向北已是沙田海,而圆洲角则是在沙田海中央的小岛。
清朝时,沥源的40多条村组成沥源九约,共同肩负沙田区的治安防卫。在1899年,在英国接管新界时,政府官员误以为沙田为沥源的地名,所以从此沥源便叫作沙田[6][7]。
1911年九广铁路(英段)建成通车,即现时港铁东铁线,于沙田村附近设立一火车站,名为沙田站。1937年的一场风灾中,海水上涨至6米以上,潮水由吐露港倒灌进沙田海,使两岸大片土地遭淹没,造成严重伤亡。1950年起沙田站附近的大块农地(即现时新城市广场一带)被发展为沙田墟,并于1956年正式落成。可是于1962年台风温黛吹袭香港,沙田墟和附近的沙田机场再次受到打击,损毁严重。
Remove ads
沙田新市镇

为应付香港人口的不断提升,香港政府于1960年决定发展卫星城市计划,将沙田规划成为一个卫星城市,并于1961年定下首份分区发展大纲图,其后将原属大埔理民府管辖的沙田分划出沙田区。然而沙田新市镇发展计划至1973年才正式开始,向居民收回多个原居民乡村及沙田机场用地,并进行在沙田海及城门河两岸的大规划填海工程。1979年沙田墟发生严重大火,整个墟市成为废墟,因此香港政府亦将沙田墟清拆,以配合沙田新市镇的发展计划。其后至1980年代政府决定扩大原先规划容纳大约36万人的规模,并将马鞍山纳入沙田新市镇发展的一部分,使沙田区发展至现时的规模。前特首曾荫权先生曾为沙田民政专员。
气候
备注
相关条目
站部链结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