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油粒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油粒体(英语:elaioplast, elioplast[1]),又称油质体、造油体,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种质粒体,属于白色体,其主要功能为储存和合成脂质[2]。油粒体的英文名称elaioplast来自古希腊文的ἔλαιον(elaiov),意指橄榄[1]。

结构

油粒体是一种特化的白色体[3],形状多为圆形,其功能与脂质储存与代谢有关,通常以“质粒体小球”(plastoglobuli)的形式储存脂质,质粒体小球过去认为分散在油粒体的基质中,后来发现它们可能与类囊体基粒边缘膜曲率最大处相连,其外侧由原纤维蛋白包覆以避免其相互融合,内部除了脂类外,还有与类萜代谢有关的酵素。数个质粒体小球可以细颈状的区域彼此结合成串状[4]。
油粒体中的油脂多与与原核生物合成的油脂相似的三酸甘油酯、与固醇酯,与内质网中合成的油脂成份有所不同[1]。
和其他质粒体一样,油粒体有自己的环状DNA,可自行透过分裂而增生。除了油粒体之外,特化为储存功能的白色体还有淀粉体和蛋白质体[3]。
分布
油粒体常存在于苔藓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细胞中[5],它们常存在于植物的花朵、果实与种子等器官,例如柑橘果皮外侧的细胞即富含油粒体,其合成的脂类为柑橘果实的香气来源[3],许多植物花药绒毡层细胞中也有油粒体,花粉释放前,绒毡层的细胞会分解,使油粒体被释出,让其中的油脂附著在花粉最外侧的壁上[2]。
分解与利用
油粒体中储存的脂质在需要时可分解供植物使用。以种子细胞中的油粒体为例,储存的三酸甘油脂先被脂酶分解成甘油与三分子游离的脂肪酸,甘油可转换成糖类或参与呼吸作用,脂肪酸则进入乙醛酸循环体,经过一连串乙醛酸循环的代谢步骤,最后转换成葡萄糖。有时三酸甘油脂只释出两个脂肪酸,形成甘油一脂,也会直接从油粒体移至乙醛酸循环体加以分解[6]。
不同植物分解油粒体的机制有所差异。玉米、油菜和蓖麻等的种子脂酶存在油粒体中,不过前两者在干燥的情况下不存在脂酶,蓖麻干燥下的脂酶也可能和脂质大量分解无关,发芽时仍是以新合成的脂酶分解脂质。棉花种子的脂酶则是在细胞质合成后再送入油粒体中[6]。
混淆
许多植物也以油脂体(oleosome)贮存脂质,油脂体是由粗糙内质网衍生的构造,并非质粒体。与油粒体相比,油脂体可能多用于较长时间的贮存[1]。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