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土坑港市遗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泉港土坑村港市遗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一作涂坑,旧谱记为涂山[2]),是一个以屿仔壁港为主要港口,以大厝群落为商住载体的历史文化遗址。该遗址源于唐宋并盛于明清,体现了泉港地区以海为生、海上商业发达的历史文化,作为泉州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港市遗址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聚落型遗存的典型代表。[3][4]
明清时期,泉港海外交通贸易处于鼎盛时期。处于湄洲湾南岸的土坑村,其海澳与隔岸峰尾统称为峰尾澳,是明清时期繁忙的港澳。泉港土坑村港市是当时颇具影响的港市商业区域,这些港市商业区域成为泉州海外贸易在内陆的中转站,海运的起点。在海商的带动下,土坑村的经济迅猛发展,以海商为主发展到开当铺、药铺、布店、杉行等,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港市。从土坑海尾至商屿,原有一条石板路,主要用于拉运货物,现没于滩涂。港市遗址内民居并排建造,便于内部交通联系。但民居又不完全并列排列,而是通过民居交叉错落排列,形成了古村复杂的街巷交通体系。村中的街巷大致有四横五纵,曲折有致。[5]
土坑村于2003年1月入选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2月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年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被福建省住建厅、福建省旅游局评为第二批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6年5月22日,土坑港市遗址列入泉州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列入第八批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10月7日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5][6]
Remove ads
结构
土坑村坐西北向东南,核心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其中刘氏大厝区占地面积26860平方米。现存宋元时期“八角井”“镇水塔”“三孔井”等文物遗址,以及富有闽南建筑特色的明清古大厝27座。古大厝共八排,由南到北依山而建,排排之间均有一条商住两用街,具有村中街、街中村的特色,形成完整的海港集市。[1][2][4]
土坑港市的构成体系为“一港两街一码头”:一港即屿仔壁天然避风港;两街即祠堂前古街坊、施布口古街坊,由长春堂药铺、洋货商行、打金铺、船舶铁锭配件、丝绸布匹商行、邮政会所、维欣客栈、施布当铺等组成;一码头即厦门口市码头。[8]码头原名“下门口”,后因厦门港逐渐繁荣,涂坑船队与厦门港的贸易联系紧密,加之“下门”与“厦门”谐音,遂改称为“厦门口市”。[7]
现存明、清、民国时期建筑,主要建筑有:白石宫、刘端弘厝(百万大厝)、刘端耳厝、刘应骐厝、刘建珍厝I、刘建珍厝II、刘建龙厝I、刘建龙厝II、刘博鹤厝、刘九弟厝、刘万捷厝、刘建珍厝III、刘建珍厝IV、刘开泰厝、施布当铺、来铺当铺、肇元进士第、长春药铺(建连大厝)、万捷十三行、绣花楼、刘氏家庙井及三孔井等。[5][9]
大厝建筑墙体采用红砖红瓦和白色花岗岩石相结合,承重墙为版筑夯土或叠瓦垒石(俗称“出砖入石”),抬梁为穿斗式结构,屋顶为硬山式或卷棚式。门窗形状多样,大小不一。大厝正面多以花岗岩石材为墙裙,间以线条,上部以红砖砌成,滴水瓦当等处亦饰以图案。大门大多采取塌肚式,踏上台阶先是大门兜,可避风雨。门边常设有石鼓,以青石打造,正侧面雕镂图案;门上门当为圆形或六角形,大门两侧壁肚以宽2米、长3米的大石板贴面,底部脚架多有石雕装饰。进入大门,有的还有及檐的中门。天井一般都是石板砌成,用于通风采光泄水,另设条石搭座,供主人摆弄花草,两旁有通道。从天井而上,往往设有台阶,为会客厅。客厅前的砛石,往往是一座大厝最大的石材,长达数丈,以展现主人的财力。会客厅两边是厢房。从天井到厅堂包括两边厢房,称为大厝的“一进”(俗称“一落”),之后,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结构一般与前落相同,依次为“二进”“三进”等等。大厝前面若有砖埕,大多三面环以伟墙,或建成“回向”平屋。古厝建筑注重局部雕镂,诸多的砖雕、石雕、石灰雕、木雕,为研究明清雕刻艺术提供了样本。[2]
除大厝外,村内还有刘氏家族修建的4处学馆,其中“选青斋”已重建为后龙中心小学;“凌云斋”楼阁至今犹存,占地400多平米,门前植有18株榕树,现存5株,迄今有300多年的树龄。[2][7]
Remove ads
历史
明初靖难之变后,涵江刘韶裔孙刘宗孔于永乐二(1404)年经秀屿带领家族跨过湄洲湾,来到惠安九都涂山(土坑)定居,后形成土坑刘氏18个自然村。清初辛丑播迁,以刘端弘(人称“刘百万”)等“端”字辈为代表的土坑刘氏利用沿海地利,抱团开拓发展航运贸易,船队北至辽东、朝鲜、日本,南达西属东印度、荷属东印度、英属马来亚、暹罗等南洋诸地,成为当地豪族。至清末,土坑刘氏家族在南头、北头建有四十余座大厝,形成可观的大厝群。[1][2][7][10]
再发现与申遗历程
长期以来,土坑以古村落形象著称。2015年8月,国家文物局对土坑村在内的闽南沿海古村落进行集中考察。专家注意到古大厝近道路的窗户面积、纵深、数量明显超过了其他朝向的窗户,且窗沿上下方均凿有数量不等的圆形凹槽,而明清时期商业街店铺大门门沿上下方也凿有凹槽。此外,专家在附近发现土坡上人工凿出的清晰可见的台阶以及桥头直径超过两米的三孔井等遗迹,断定为古码头遗址。通过实地考察与史料考据,专家研判古大厝群落实质上是带有港市功能的海商聚落:大船停靠在附近的屿仔壁港,随后换乘小船在土坑厦门口码头上岸,人们从三孔井里补给淡水,在大石槽里洗涤,不少人还走进土坑村里休息、用餐、交易商品等。土坑港市遗址因“保存较好的历史传统风貌”、“内容翔实充足的文本资料”和“千年不间断的海商家族传统”等因素被认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之一。[11]
2016年2月22日,土坑港市遗址作为“丝绸之路中国段”项目的一个遗产点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12]
2016年7月1日,泉港区召开海丝土坑港市遗址历史价值讨论会,8月泉州市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小组完成申遗文本初稿,[8]9月泉港区召开海丝土坑港市遗址申遗工作推进会,[13]并且设立申遗整治修缮项目指挥部,全面推进申遗各项工作。[4]2017年,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管理规划》和《海丝申遗环境整治方案》。[1]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土坑港市遗址并未入选其中。[14]
保护
2014年,泉港区委托同济大学国家历史名城名镇名村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团队编制《土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规划》。2015年,委托福建省艺术设计院编制《土坑村文化生态保护专项规划》。2016年,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编制《土坑村申遗环境整治方案》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管理规划(土坑分册)》以及《土坑村文物本体修缮方案》。2017年,泉港区全面启动土坑古建筑群整治修缮项目,以“白石宫-清莲堂-百万大厝-施布口街-祠堂口街-来铺金融街-厦门口市”游览主线为施工重点,抢救性维修建筑19栋,逐步对环境整治、文物本体修缮、学校、居民房屋拆迁、立面改造、配套设施及安消防项目等进行完善。[1]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