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法国君主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法国君主列表涵盖了自843年建立西法兰克王国直至1870年拿破仑三世退位期间所有统治法国地区的国王和皇帝。法国自建国开始相继被四个大家族统治——墨洛温王朝加洛林王朝卡佩王朝及其分支和波拿巴王朝。法国古典历史学家认为法拉蒙德为法国的第一位君主。但普遍认可克洛维一世为第一位君主。1792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被迫退位,后被处以死刑。在法国大革命后,君主制被几次的共和国所中断。直至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皇帝拿破仑三世退位,宣告法国长达千年的君主制正式结束。

对于“法国”或“法兰西地区”何时开始以国家的形式存在,素来就有颇多争议。对于“法国”一词首次出现的时间点,一说是在出自墨洛温王朝的法兰克人的国王克洛维一世打败苏瓦松王国末代君主夏克立乌斯开始算起。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君主在8世纪中期被废黜,长期把持朝政的宫相家族——加洛林王朝则取而代之。随后,查理曼受到罗马教宗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建立法兰克帝国。然而在843年,随著《凡尔登条约》的签订,一个庞大的帝国随即被虔诚者路易的三个儿子一分为三,洛泰尔一世获得帝国的中部地区,建立中法兰克王国,同时获得皇帝的称号;日耳曼人路易获得帝国东部地区,建立东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获得帝国西部地区,建立西法兰克王国。现今的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西法兰克王国为现今法国的雏形,也就是把843年作为法国的建国的年份。另一个被众多中世纪历史学家倾向认为的年份为987年,这年西法兰克国王路易五世驾崩,加洛林王朝绝嗣,巴黎伯爵于格·卡佩被法国贵族推举为国王,建立法兰西王国,开始了卡佩王朝在法国地区长达八百馀年的统治。然而,以上关于近代法国起源问题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是有问题的。因此根据近来史学界的倾向,本列表从843年秃头查理建立西法兰克王国开始算起,因为西法兰克直接发展成为了如今的法国。关于之前的法兰克人的国王,请参见法兰克国王列表

除了本表列出的国王以外,在1340年至1360年以及1369年至1801年期间英格兰大不列颠的历代君主主张拥有“法兰西国王”的头衔和权利。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这种“主张”成为了现实。1415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入侵法国,法军在阿金库尔被打败,史称“阿金库尔战役”。随即在1420年法国和英国签订《特鲁瓦条约》,英王亨利五世被承认为法兰西王国的摄政和王位继承人。1422年,亨利五世和时任法王查理六世相继离世,当时尚在繈褓中的亨利六世继承了父亲的英格兰王位和外祖父的法兰西王位,成为英法两国的共主。当时法兰西北部的领土皆被英军所占领。但在1453年以后,英格兰失去了加莱海峡群岛以外的法兰西领土。1558年,国王亨利二世派遣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围攻加莱,最终取得胜利。至此英格兰失去了在欧洲大陆上的所有领土。1559年,根据签订的《卡托-康布雷西和约》,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放弃了加莱的主权。但此后,英格兰大不列颠君主仍然自称“法兰西国王”直至1801年成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Remove ads

西法兰克王国 (840年–987年)

加洛林王朝 (840年–987年)

      罗贝尔王朝       博索尼德王朝

更多信息 法兰克人的国王, 肖像 ...
Remove ads

法兰西王国 (987年–1792年)

卡佩王朝 (987年–1328年)

卡佩王朝的开国君主于格·卡佩及其男系后代从987年开始统治法国直到1792年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推翻,历时800多年,而1814年至1848年更成功地复辟了两次(见法国波旁复辟)。1328年卡佩王朝的直系——卡佩王室绝嗣,之后其两大支系瓦卢瓦王室波旁王室相继统治法国,但一般把它们与卡佩王朝的直系区别开来而分别叫做瓦卢瓦王朝波旁王朝。本段仅列出卡佩王朝的直系——卡佩王室诸王。

更多信息 法国君主, 肖像 ...
Remove ads

瓦卢瓦王朝 (1328年–1589年)

由于卡佩王朝直系的末代国王查理四世死后无嗣。最终由支系瓦卢瓦家族安茹伯爵菲利普继位,是为腓力六世,开始了卡佩王朝瓦卢瓦支系的统治,又称瓦卢瓦王朝,而该王朝又分为瓦卢瓦嫡系、奥尔良支系和昂古莱姆支系。

瓦卢瓦王朝嫡系即瓦卢瓦王室,由腓力六世建立,至查理八世死后无嗣,王位转入奥尔良旁系

更多信息 法国君主, 肖像 ...
Remove ads

瓦卢瓦-奥尔良王朝 (1498年–1515年)

更多信息 法国君主, 肖像 ...

瓦卢瓦-昂古莱姆王朝 (1515年–1589年)

法国国王路易十二死后无嗣,法国王位由路易十二的堂侄兼女婿、昂古莱姆伯爵弗朗索瓦继承,是为弗朗索瓦一世,开始了卡佩王朝瓦卢瓦王室奥尔良昂古莱姆旁系的统治。

更多信息 法国君主, 肖像 ...
Remove ads

波旁王朝 (1589年–1792年)

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在巴黎遇刺身亡,因后无嗣,由亨利三世的远亲,波旁家族纳瓦拉国王恩里克三世继承,是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波旁虽然和瓦卢瓦都是上古同族的血缘,但是波旁亲缘关系十分疏远,这引起继承的纠纷。亨利四世被捕入狱的叔父查理·德·波旁被拥立为国王,称查理十世,但1590年5月9日在狱中去世,未得到后世公认。在这场法国王位的争夺战中,亨利四世取得最后胜利,从此开始了法兰西王国波旁王室的统治,又称波旁王朝法国大革命中被推翻,之后两次复辟(见法国波旁复辟),最终被七月革命推翻,法国王位转入奥尔良旁系

更多信息 法国君主, 肖像 ...
Remove ads

第一共和国时期

王政废除后,法兰西王国波旁王朝被推翻,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但当时很多人是君主主义者(保王派),因此他们拒绝承认君主制的倒台。他们认为路易十六的统治一直到他1793年1月21日被处决时方才结束,而其子路易十七则为继任国王,统治到1795年6月8日去世。所以后来路易十八即位后的国王编号称“十八世”而不是“十七世”,因为他认为君主制没有垮台,自己是继承了哥哥路易十六和侄儿路易十七的衣钵,是正统的、合法的君主。

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年–1814年)

波拿巴王朝 (1804年–1814年)

更多信息 法国君主, 肖像 ...

法兰西王国 (1814年–1815年)

波旁王朝 (1814年–1815年)

更多信息 法国君主, 肖像 ...

百日王朝 (1815年–1815年)

波拿巴王朝 (1815年–1815年)

更多信息 法国君主, 肖像 ...

法兰西王国 (1815年–1848年)

波旁王朝 (1815年–1830年)

更多信息 法国君主, 肖像 ...

奥尔良王朝 (1830年–1848年)

波旁王朝复辟时期随著1830年的七月革命而结束,当时的国王查理十世被废黜,取而代之的公民国王是路易-菲利普一世,他是查理十世的一位在政治观念更加自由的远房堂亲。查理十世的儿子昂古莱姆公爵路易-安托万在与父亲争论了20分钟后才签署了一份放弃王位继承权的文件。由于他从未加冕,人们对他是否是真正的法国国王存在争议。路易的侄子尚博伯爵亨利同样被一些人认为是亨利五世,但新政权不承认他的主张,他也从未统治过法国。查理十世任命路易-菲利普一世为皇家中将,作为年轻的“亨利五世”的摄政王,并要求他宣布希望让他的孙子继承他进入法国众议院,当时法国议会的下议院,即相当于英国下议院。为了增加自己继位的可能性,路易-菲利普并没有这么做。结果,由于法国议员了解他的自由主义政策以及他当时在法国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他们宣布路易-菲利普为新的法国国王,取代了波旁王朝的正统直系。

更多信息 法国君主, 肖像 ...

第二共和国时期 (1848年–1852年)

二月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王国七月王朝,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最先共和国是由雅克·查尔斯·杜邦·德·厄尔英语Jacques-Charles Dupont de l'Eure在2月开始暂时代替总统行政。5月,权力被转移至一个由五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路易-欧仁·卡芬雅克被任命为临时政府领袖,同时兼替总统职责。直至12月10日,首场总统选举结束,由出身波拿巴党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当选首任总统。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发动政变,更改宪法,扩大了总统的权力和任期延长。1852年11月20日至21日,举行了一场公投。超过97%的民众支持路易-拿破仑称帝。于是,第二共和国改制为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法兰西第二帝国 (1852年–1870年)

1852年,因公投超过97%民众支持第二共和国改制为第二帝国,因此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1870年9月2日,因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战役被俘虏,导致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9月7日,在巴黎为拿破仑三世摄政的欧仁妮·德·蒙提荷皇后出逃英国,第二帝国灭亡。也因此,拿破仑三世成为至今为止最后一位法国君主。

波拿巴王朝 (1852年–1870年)

更多信息 法国君主, 肖像 ...

第二帝国覆灭后

国民防卫政府(1870年—1871年),于第二帝国覆灭之后成立,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临时政府,它处于法皇拿破仑三世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军队俘虏、第二帝国覆灭与第三共和国成立之间的过渡时期,其国家元首是国民防卫政府主席路易·朱尔·特罗许将军

第三共和国(1871年—1940年)开始由前任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首相、共和派阿道夫·梯也尔出任临时总统,但他很快就因占多数的君主制主义者的强烈反对而辞职,继任的帕特里斯·麦克马洪是君主制主义者,他于1875年成为第三共和国的第一任正式总统。

第三共和国早期,巴黎公社在1871年3月18日到5月28日期间短暂地统治巴黎,共和国政府则迁至凡尔赛巴黎公社议会主席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而凡尔赛政府的元首依然是共和国总统梯也尔。

第三共和国建立后,法国再也没有出现事实上的君主。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以及以后的共和国的总统,请参见法国总统列表

第三共和国时期的王政复辟行动

1830年“七月革命”中,复辟的波旁王朝君主查理十世路易十六路易十八之弟)被推翻,奥尔良公爵(始祖是路易十四世之弟)路易·菲利浦即位。由于路易·菲利浦的父亲在1793年曾经投票支持处决路易十六,因此这一支被正统派保王党视为弑君者的后代,不承认其为合法国王。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拿破仑三世倒台。此时大部分法国人和国民议会仍倾向君主制,于是正统派和奥尔良派都声称拥有王位继承权:前者支持查理十世的孙子,尚博尔伯爵亨利(1830年革命中,在查理十世退位后曾当了7天的法国国王,称亨利五世);后者支持路易·菲利浦的后人巴黎伯爵。两派都力图通过和平手段恢复君主制。

在1871年2月8日的法国议会选举中,正统派、奥尔良派和波拿巴派这三个王政派在645个议席中占据了420席,共和派仅占145席。为获得绝对控制权,波旁王室长幼两支图谋融合。6月,奥尔良派王位觊觎者巴黎伯爵致函正统派王位觊觎者尚博尔伯爵,表示愿意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尊尚博尔伯爵为整个波旁王室的首领,复辟成功后,由亨利就任国王,巴黎伯爵为其继承人。6月8日,两派联手使议会通过法令,废除了1832年和1848年对波旁王室成员的流放法,这样在2月当选议员的茹安维尔亲王和奥马尔公爵就可以进入议会。

在奥尔良派头面人物第四代布罗伊公爵阿尔贝·德·布罗伊操纵下,第三共和国议会于1873年2月通过法令,禁止梯也尔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登台演说,4月2日又迫使温和共和派格列维议长辞职。5月24日,议会以362票对348票的多数对梯也尔政府投了不信任票,梯也尔被迫辞职。此后共和派努力夺回政治发言权。1875年1月,共和联盟在议会以一票多数勉强通过了第三共和国宪法,确定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为总统,议会实行两院制,内阁向总统和议会负责。1876年初众议院选举中,共和派一举获得360个席位,保守派只获155席(正统派25席,奥尔良派55席,波拿巴派75席)。

1877年5月16日,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帕特里斯·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派的朱尔·西蒙内阁辞职,任命布罗伊组阁,此举被共和派视为无视议会多数意愿。众议院363名共和派议员提出议案拒绝信任新政府,麦克马洪采取极端措施,在参议院同意下将众议院解散(这也是第三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并确定在当年10月进行重选。这就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5月16日危机”。总统企图发起政变,恢复君主制,共和国的前途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在共和派奔走号召下,竞选新众议院的活动进行的异常激烈,参加投票的选民高达80%以上,结果共和派取得420万张选票,以323席对208席的优势战胜保守派,胜利返回议会。麦克马洪曾指望利用军队进行政变,但他发现大部分官兵倾向共和,只得屈服。1879年1月参议院三分之一改选中,共和派取得了82席中的66席,参议院从保守派占多数转为温和共和派占多数。得不到议会支持的麦克马洪于1879年1月28日辞职,共和派卫儒勒·格雷维当选总统。共和派在国家各权力部门都取得了主导地位。

1883年,尚博尔伯爵“亨利五世”去世,无后,波旁王朝直系绝嗣,正统派的复辟之梦破灭。第二帝国拿破仑三世1873年在英国去世,其在英军中服役的皇太子在1879年6月被南非祖鲁人杀死,波拿巴派恢复拿破仑帝国之梦想也告破灭。奥尔良派本来就主张英国式的君主立宪,这一理念已经非常接近共和制。这样,随着时间流逝,法国共和制虽面临重重凶险,却也自然而然地平安延续下去。

法兰西王位觊觎者

推翻帝制后的法国的国家元首主要是法国总统,此外还有维希政府的国家元首(1940年—1944年)、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的主席(1944年—1946年)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期间的法国参议院议长(1969年和1974年)等不同称号的法国国家元首。不同的妄求者(觊觎王位者和觊觎帝位者)都自称是法国的正统君主,拒绝承认法国总统和其他法国国家元首。他们是历史上的法国君主的后裔,分属不同的集团,这些集团是:

正统派

波旁王室的后裔,自1792年至1814年、1815年以及1830年起拒绝承认所有法国国家元首。其中一些“联合主义者”在1883年以后开始认同奥尔良派的觊觎王位者。1883年波旁王朝直系绝嗣后,正统派发生分裂,一部分转而支持奥尔良派。另一部分最保守的正统派则转而同西班牙的卡洛斯派合流(西班牙波旁王朝始祖费利佩五世是路易十四的孙子,同法国波旁家族直系的血缘关系比奥尔良家族更近),拥立西班牙王位觊觎者卡洛斯(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的叔叔,只承认萨利法,不承认女性有王位继承权)之子唐·胡安为“法国、纳瓦拉、西班牙和耶路撒冷国王”,称“约翰三世”。1936年,卡洛斯派末代僭主阿方索·卡洛斯(“法王查理十二”)去世,无男嗣,这部分正统派于是又转而拥护刚刚退位的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为“法王阿方斯一世”。在阿方索十三世的三个儿子中,长子因与平民结婚而失去王位继承权,次子海梅是聋哑人,三子唐·胡安成为西班牙王位继承人(唐·胡安的孙子是今日的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但法国正统派强调“长幼有序”的礼法,因此拥立海梅为“法王亨利六世”。这一派如今的领袖是海梅的孙子,安茹公爵“路易二十”。

更多信息 肖像, 纹章 ...

奥尔良派

主条目:奥尔良派

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的后裔,自1848年起拒绝承认所有法国国家元首。根据1871年协议,巴黎伯爵在尚博尔伯爵去世后宣布自己为“法国国王菲利普七世”,三传至今,为“约翰四世”。

更多信息 肖像, 纹章 ...

波拿巴派

主条目:波拿巴派英语Bonapartism

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和他兄弟的后裔(包括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后裔),1815年至1852年以及1870年以后拒绝承认所有法国国家元首。

更多信息 肖像, 纹章 ...

詹姆斯党

英国君主金雀花王朝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开始自称“法兰西国王”,其旁系、斯图亚特王朝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国王詹姆斯二世及七世及其后裔在光荣革命后流亡国外,继续自称“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和法兰西国王”。虽然英国君主汉诺威王朝乔治三世在位时就签署亚眠条约放弃要求法国王位,但詹姆斯党不承认汉诺威王朝,也就不承认汉诺威王朝的这一决定。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