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活化诱导性胞苷脱氨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活化诱导性胞苷脱氨酶
Remove ads

活化诱导性胞苷脱氨酶(Activation-induced cytidine deaminase,简称AID)是一种胞苷脱氨酶英语Cytidine deaminase,属APOBEC英语APOBEC脱氨酶家族,在人类基因组中由12号染色体上的AICDA基因编码,大小约为24kDa[6],可催化胞苷(C)脱氨转为尿苷(U)的反应,即将DNA上的C:G配对转为U:G误配,且因DNA复制时会将U视为T,最终会导致U:G转为T:A的转换突变[7][8]。U:G误配也可能被细胞中的碱基切除修复(BER)或错误配对修复(MMR)机制修补,BER途径中此误配可被尿嘧啶DNA糖基酶英语Uracil-DNA glycosylase(UDG)识别而切除,形成AP位点,接著可能由DNA聚合酶η英语DNA polymerase eta等易误(error-prone)的聚合酶随机补上碱基而完成修补(短补丁修复),或将下游数个碱基由内切酶切除后再合成新的核苷酸以完成修补(长补丁修复)[9];MMR途径中,U:G误配则会被MutSα复合体识别而被切除,再由易误的聚合酶随机补上碱基,两种修复机制皆可能造成突变[10]。DNA转录时暂时呈单股的状态有利于活化诱导性胞苷脱氨酶的催化反应[11][12]

事实速览 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 已知的结构 ...

活化诱导性胞苷脱氨酶最早于1999年由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发现[13],此酵素在免疫系统中有重要功能,B细胞淋巴结生发中心进行亲和力成熟英语affinity maturation的过程中,催化C脱氨转为U的反应以造成DNA断裂,促进体细胞超突变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基因转换等增加抗体多样性的重要机制[14]。较新的研究显示除B细胞外还有其他组织有表现活化诱导性胞苷脱氨酶,且除催化C-U转换之外,活化诱导性胞苷脱氨酶还可催化5-甲基胞嘧啶脱氨转为胸腺嘧啶(T),因而有去甲基酶英语Demethylase的功能,可能参与基因的表观遗传学调控[15][16]

B细胞中有数种调控活化诱导性胞苷脱氨酶活性的机制,例如此蛋白上有许多可能调控其活性的磷酸化位点[14]。此蛋白的表现异常与数种疾病有关,此基因的缺乏会导致第二型高免疫球蛋白M症候群英语Hyper-IgM syndrome type 2[17],其过度表现则可能与数种B细胞淋巴瘤有关[14][18]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