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活性染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活性染料(又称反应性染料)是其染料离子或分子中含有能与底物上基团键合的反应性基团,并借此染色的一种染料。在适当条件下,活性基团通过与纤维素上的羟基、与蛋白质或聚酰胺纤维上的氨基形成共价键而上染,因此活性染料染色通常具有良好的牢度。活性染料是棉、羊毛和尼龙的重要染色方法。[1][2][3]
结构与特点
活性染料的化学结构式可用此通式表示:W-D-B-Re,式中W为水溶性基团(如磺酸基、羧基),D为染料母体或发色基,B为连接基团(有些染料没有桥连基),Re为反应性基团,活性染料的分子结构一般比较简单(相较于直接染料或酸性染料而言)。
活性染料有色谱丰富、成本较低、水溶性好、易染匀色的特点,并且是最重要的纤维素纤维染色方法。[4]由于染色时形成了共价键,它的耐皂洗和摩擦牢度都较好(取决于染料母体和染色浓度),能广泛应用于棉、粘胶纤维、羊毛、丝、聚酰胺纤维的染色中。
活性染料在浴染的同时,伴有水解反应,从而降低了染料的利用率。[5]活性染料虽然染色方法简单,但染色时间较长,水和中性盐的用量较大,产生的废液对环保不利。此外,活性染料的耐日晒和氯漂牢度较差,耐候性不佳,蒽醌结构的蓝色活性染料还有烟气褪色现象。
类别
按活性基团来给活性染料分类,可以分为均三嗪类、嘧啶类、乙烯砜基类、膦酸基类等等。按母体种类可以将活性染料分为偶氮类、金属络合类、蒽醌类、铜酞菁类等等。一般都是以活性基来为活性染料分类。 部分活性染料,按活性基分类。[6]
Remove ads
卤代杂环类的活性染料,由于结构中含电负性较强的氮原子,使与之连接的碳原子电子云密度降低,成为带正电性的活化中心,容易与纤维上的基团发生亲核取代反应(SN2)。

含有乙烯砜结构的染料,是以β-羟乙基砜硫酸酯或其氨基取代的形式售卖。在碱性条件下,α-C上的氢和亲核部分被消去,得到活泼的乙烯砜基结构。由于砜的极化,β-C上带有部分正电性,并以此与纤维键合。[7]
不同活性基的反应性排序(由强至弱)[8]:
只有单个活性基团的活性染料有时会有固色率低的问题,针对此,开发了许多含有双(或多个)活性基的染料。 多活性基活性染料可以是相同活性基的迭代,也可以是不同活性基的组合,如一个均三嗪结构的活性中心和一个乙烯砜基结构的组合。双活性基染料的优点是有高固色率,并能承受更高的染色温度,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混纺染料使用,也可以特化染料的某一方面特点,如更好的牢度或是环境友好型染料[4]。
用途
活性染料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第一次有记载的商业化在1950年代,帝国化学工业的Rattee和Stephens首次推广了以氯代均三嗪作为母体和发色基间的连接基。 三氯均三嗪至今仍是常用的活性基“平台”,通常使用胺(或是烷氧基)取代一个氯作为桥连基,将发色基与之相连:
- (NCCl)3 + dye-NH2→ N3C3Cl2(NH-dye) + HCl
余下的嗪环上的氯可以置换连接到纤维素纤维上:
- N3C3Cl2(NH-dye) + HO-Cellulose → N3C3Cl(NH-dye)(O-Cellulose) + HCl
该过程需要在碱性缓冲溶液浴染中进行。 另一种在商业运输、存储过程中有优势的是乙烯砜基结构,与氯均三嗪类似,与纤维素上羟基键合上染。

Remove ads
备注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