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口川字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口川字闸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海口街道海门社区中滩村的海口河上,地处滇池出水口,是桥闸结合的多孔石拱桥。海口川字闸原名屡丰闸,又称白鹤梁、白鹤桥,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北闸、中闸与南闸三部分组成,分跨于三股河道之上,因形如“川”字而得名[1][2][3]。该闸在古代兼具蓄水、泄洪、灌溉及通行功能[3]。2019年,海口川字闸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
历史
海口河作为滇池唯一的出水河道,素有“滇池囊钥”之称,自元代起成为滇池水利治理的重点[1]。元至元十年(1273年),赛典赤·赡思丁出任云南平章政事,与劝农使张立道主持疏浚海口河,此后元、明、清各代每隔数十年官府均组织大规模的疏浚[1][2]。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的疏浚使河床降低,河中两个石滩露出水面,将河道分为三股,如“川”字形[2][3]。在川字闸建成前,疏浚工程需先筑坝截流,完工后再挖坝泄水,此法虽能缓解水患,但导致滇池水位不断下降,且筑坝与拆坝劳民伤财[2]。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云贵总督伊里布主持修建桥闸结合的屡丰闸,历时九月建成南河闸九孔、北河闸四孔、中河闸九孔,石墩高二丈一尺[5]。此后疏浚时仅需在闸槽中插入双层木板并填土阻流,工程结束后去土起板即可恢复水流,提高了治水效率,并有效稳定了滇池水位,使其水位长期保持在1887米左右[2]。闸桥还连通了河心小岛,促进了中滩街集镇的形成与发展[2]。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南闸的南侧修建耀龙电力公司抽水机房,是石龙坝水电站的配套工程[6][7]。1964年成立海口河工程委员会,对闸体进行整修,将屡丰闸的木闸板更换为机械闸门,后来又在各河道上另外新建电动手动两用平板钢闸,命名为“海口闸”[2][7]。2014年,在川字闸东侧约500米处新建钢闸,可自动调控滇池水位[8]。屡丰闸主要保留为道路桥梁,其调控水位的作用由新闸接替[2]。
海口川字闸于1986年公布为第一批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7],2011年1月17日公布为第五批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9],2012年1月7日公布为第七批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0],2019年10月7日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Remove ads
结构
海口川字闸全长149米,共20孔,由北闸、中闸和南闸三部分组成,全部以石材砌筑。南闸长约77米,共10孔,每孔高3米,跨度6米,其拱券采用纵联砌置法;桥面宽约3米,两侧设置拦马石,可供行人及马通行。北闸长约22米,共3孔。中闸长约50米,共7孔。[3]各桥孔两侧的石墩侧面开有竖向沟槽,可插入双层木板并在其间填土,形成临时水坝[2]。南闸保存最为完好,风貌如初,而中闸与北闸的桥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改为水泥铺装,桥墩亦经加固[11]。
-
南闸桥墩
-
南闸桥面
-
北闸
-
中闸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