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心 (选区)

香港九龙城区区议员选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心 (選區)
Remove ads

海心(英语:Hoi Sham,代号G15)是香港九龙城区议会下辖的选区,1991年设立,2023年取消,末任区议员为民主建港协进联盟成员潘国华

事实速览 海心 Hoi Sham, 国家/地区 ...

范围及名称

选区位于土瓜湾东北部,包括土瓜湾道以东,新码头街以南(九龙城码头)及落山道以北(海心公园)一带,主要以单栋私人住宅为主,夹进少量唐楼伟恒昌新邨港图湾、捷通大厦、美景楼第一期、安和园、土瓜湾大厦、奕贤大厦,以区内的海心公园命名。与其相连选区有马坑涌鹤园海逸土瓜湾北马头角,投票站设于圣公会圣匠小学

沿革

海心选区选区可以追溯至1982年区议会选举设立的土瓜湾北选区,由现有宋皇台及海心选区范围组成,由于包括启德机场范围,是当时九龙最大的选区,选出一名议员,由林明当选。1985年区议会选举,土瓜湾北选区改为双议席,由林明及麦劲麟当选。1988年区议会选举,林麦二人争取连任,另有独立人士陈伯志参选,最终林麦分别以以一千七百多票及一千二百多票击败得九百多票的陈。

1991年区议会选举土瓜湾北选区划为启德海心两个单议席选区以反映两区地域组成不同。原土瓜湾北区议员麦劲麟于海心选区争取连任(而林明选择于启德选区争取连任),同场有朱初升参选,结果林以接近一百票差距当选。

1993年港督彭定康推行政改方案改革区议会,取消所有委任议席及双议席选区制度,全面实行单议席单票制,并改由选区分界及选举事务委员会制定,区议会选区数目亦随人口变动而大幅增加,部分范围改划到马坑涌选区,与启德选区的边界亦有所调整。

1994年区议会选举自民联麦劲麟参选争取连任,与九龙城观察社梁润养争夺,最终麦以941票击败对手的905票。而自民联与港进联于1997年合并,麦劲麟亦有跟随加入。1999年区议会选举,议席由港进联麦劲麟与自由党梁润养争夺,最终麦以1,214票胜出(梁取得964票)。

2002年11月麦劲麟因急性肝炎去世,议席悬空而于2003年2月9日进行补选。林健文在民主党党友陈家伟之鼓励下转战本区,以民主党员身份与5名候选人混战,由于有同属民主派的民协成员任国栋竞争,最终建制派背景民主建港联盟、报称为旅行社业务经理潘国华以1,012当选,林健文紧随其后得721票,任国栋则取得469票。当中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人林开成,其后被廉政公署起诉,并成功入罪。

林健文乘着七一效应增加投票人数下,同年11月换届选举以1,765票险胜角逐连任、夺得1,672票的民建联对手潘国华,双方竞争击烈,以不足一百票票差分胜负(2.7%),林健文遂当选,结束潘国华短短8个月的任期。2006年民主党当时出现连串丑闻,林健文以民主党之社区工作表现欠佳为理由退党。2007年林健文时任民协副主席兼启德选区区议员廖成利邀请下加入民协。

2007年区议会选举民建联潘国华再次参选,林健文则以民协成员身份竞逐连任,在票数未有增进下,被卷土重来的潘国华以1,989票压过,仅得1,727票,以百多票之差连任失败,林氏得悉后曾一度晕倒。2011年区议会选举,林健文转战油尖旺区京士柏选区,潘国华以接近八成得票多于对手汤文海。

2015年区议会选举,当时人口估算约15,823人,其中有7,764位选民,民建联潘国华竞逐连任,而民主派并没有正式派人出战,对手是林依丽所创立的香港关注会李家威,最终潘以2,478票大胜取得654票的李而胜出。

2019年区议会选举,争取连任的潘国华受到民主派素人童继民挑战,潘国华仅以26票之差险胜,成功连任。

Remove ads

人口

区内总人口约16106人[4],而当中约百分之97.2为华人(总人数:15663人)。大概百分之16的居民以中国方言作为惯用语言,比起全港的百分比(约百分之四)高了三倍,居民年龄中位数为43.8岁。

历届议员

更多信息 届别, 议员 ...

历届选举结果

更多信息 政党, 候选人 ...
更多信息 政党, 候选人 ...
更多信息 政党, 候选人 ...
更多信息 政党, 候选人 ...
更多信息 政党, 候选人 ...
更多信息 政党, 候选人 ...
更多信息 政党, 候选人 ...
更多信息 政党, 候选人 ...
更多信息 政党, 候选人 ...
更多信息 政党, 候选人 ...
更多信息 政党, 候选人 ...
更多信息 政党, 候选人 ...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