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洋之门
一家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埃弗里特的私人公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洋之门(英语:OceanGate Inc.)是一家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埃弗里特的私人公司,其营运之主要目的是为旅游、研究和勘探提供载人潜水器。该公司于2009年由斯托克顿·拉什以及吉列尔莫·桑莱因共同创立。[2][3]
海洋之门再成立初期购得一艘名为反地号的潜水器,随后又自行研制了两艘潜水器,分别为独眼巨人1号(Cyclops 1)与泰坦号。自2021年起,海洋之门开始以泰坦号号搭载付费乘客前往参观铁达尼号残骸。至2022年,每位参加前往铁达尼号残骸现场探险之旅的乘客,需支付费用为25万美元。[4]
2023年6月18日,泰坦号于前往铁达尼号残骸途中发生内爆,机上五人全数罹难,其中包括创办人之一的拉什[5]。事件发生后,随即展开一场国际规模的搜救行动[6]。6月22日,残骸在距离铁达尼号主体残骸约500公尺处的海床上被寻获。同月21日,海洋之门位于埃弗里特的办公室宣布无限期关闭;7月6日,公司宣布全面中止营运。[7][8][9]
自2023年8月起,戈登・加德纳(Gordon Gardiner)出任海洋之门执行长。他被任命为“负责领导对海洋之门的持续调查与公司清算”[10],尽管海洋之门在法律上仍为存续企业,但加德纳已表示该公司业务已“永久性”终止。[11]
Remove ads
成立背景
该公司的执行长兼共同创办人斯托克顿·拉什自幼对航空与太空旅行充满兴趣,18岁时即取得商用飞行执照。[12]成年后,他将兴趣转向深海探索。拉什以继承遗产进行科技事业投资累积财富,原本打算购买潜水器,但发现全球私人拥有的潜水器数量不到一百艘,因此难以入手。[13]2006年,他改为依照蓝图自行组装一艘名为“Suds”的基特里奇K-350型潜水器。[14][15]
拉什认为,深海探勘市场长期未受重视,主因在于潜水器被过度视为危险交通工具。[16]他批评1993年颁布的《乘客船舶安全法》(Passenger Vessel Safety Act),认为该法“不必要地将乘客安全置于商业创新的前面”。他于2017年在探险家俱乐部的一次演讲中主张,潜水器是“地球上最安全的载具”。[17]他也指出,未经认证的自制潜水器风险更高,1990年即曾发生因自制潜水器导致的致命事故。[18]
拉什曾委托进行一项市场调查,结论认为深海观光市场具有足够需求可供开发。[19]
Remove ads
历史
海洋之门于2009年在西雅图由吉列尔莫·桑莱因与拉许共同创立。[20][21][22][23] 根据桑莱因表示,该公司成立的初衷是打造一支可供组织或个人租用的五人座商业潜水器小型舰队。他在2023年接受《天空新闻》访问时表示:“我们的初衷是创造一小支工作型潜水舰队,也正如早期我们的标语所说的那样:‘为全人类开放海洋’。”[24]
公司首艘潜水器为反地号(Antipodes),这是一艘二手的五人座潜水器,采用钢制压力舱设计。2010年至2013年间,海洋之门使用该舰进行了约130次潜水任务。其营运模式主要为将潜水器租借给研究人员,并载送游客进行深海探险。公司将这些游客称为“公民科学家”。桑莱因于2012年估计,每位乘客的费用依照探险行程不同,约介于7,500至40,000美元之间。[25]
海洋之门(OceanGate)的观光潜水业务于2010年首次对外营运,开始接待付费乘客前往加利福尼亚州外海的圣卡塔利娜岛。为了提升顾客体验,公司开始安排专业导览人员随行。根据拉许(Rush)的说法,最初他经常被询问关于各种鱼类的问题,却无从回答。为改善这一情况,公司随后聘请了海洋生物学家担任导览人员。[12]
2010年,海洋之门首次与华盛顿大学合作,校方利用反地号测试新型声纳设备与机械手臂。[26] 次年,反地号被用于调查与绘制1921年沉没于普吉特湾的总督号轮船残骸图像。[27]
2012至2013年间,海洋之门曾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营运一年,并与迈阿密-戴德人工鱼礁计画合作,由研究人员搭乘反地号观察狮子鱼的扩散情形。[25][28]
2013年,海洋之门开始设计自有的潜水器,采用独特且据称具成本效益的设计。桑莱于当年离开公司,并表示海洋之门已从初期阶段转向拉什擅长的工程领域,但他仍持有少数股权。[29]
此时期,海洋之门与华盛顿大学及波音合作,著手设计首艘客制化潜水器独眼巨人号,后更名为独眼巨人1号。[30][31]该船只原本计划采用碳纤维构造,但海洋之门改从亚速群岛的一家公司购入一艘服役12年的潜艇Lula,拆解其圆柱形钢船体用以打造船体。[26][32]
海洋之门于2016年12月开始为其潜水器独眼巨人2号(Cyclops 2)订购首批钛合金零件,[36]并于2017年1月与Spencer Composites公司签订合约,委托其设计与建造碳纤维圆筒形压力舱。[37]2018年3月,独眼巨人2号正式更名为泰坦号。[38]拉许在2018年泰坦号号的发表会上称其为“一项惊人的工程壮举”。[39]泰坦号的最大预定潜深为4,000公尺,其测试工作于2018年至2019年间进行。
2019年,OceanGate宣布计划研发后继型潜水器独眼巨人3号与独眼巨人4号,目标最大潜深为6,000公尺。[40]2020年初,海洋之门宣布,将于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位于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进行压力舱的研发与制造工作。[41]这些潜水器预计由“百分之百内部人士”投资开发,募资总额为1,810万美元,并于2020年1月公布。[42]NASA方面指出,此合作为一项《太空法案协议》,旨在推进深太空探索目标,并改善美国工业在材料与制造方面的能力。[43]然而,NASA于2023年的声明指出,其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虽与海洋之门签署协议,但未直接使用该中心之人力或设施进行测试或制造工作。[44]
2020年春季,在2019冠状病毒病美国疫情期间,海洋之门申请并获得一笔金额约45万美元的薪资保护计画(PPP)贷款,当时申报有22个职位。[45]
2021年与2022年,海洋之门透过泰坦号执行多次前往铁达尼号残骸的深潜任务。
Remove ads
2023年6月,泰坦号在前往铁达尼号沉船地点的航行中发生内爆,导致泰坦号上5名乘客全部遇难,其中包括海洋之门创办人斯托克顿·拉什。[46]该公司无限期关闭埃弗里特办事处,[47]而其子公司OceanGate Expeditions则暂停所有商业和勘探作业。[48][49]
潜水器
OceanGate拥有三艘载人潜水器。其中独眼巨人1号与泰坦号潜水器均透过一种干坞式“发射与回收平台”(Launch and Recovery Platform)进行下水与回收,该平台可由商业船只拖带至作业地点。[52]当平台与潜水器抵达预定地点后,平台内部的浮力舱会注水,使其下沉至约9公尺深,避开水面波动。[53]潜水器随后自平台起飞进行水下任务。潜水器在任务结束后返回平台,平台再透过抽水排空浮力舱而上浮,可重新拖带或由母船回收。此方式使海洋之门得以使用未经人员吊挂认证的船舶作业,[54]平台尺寸约为长35英尺、宽15英尺,可承载约20,000磅重的设备。[55]该平台的设计概念源自夏威夷深海研究实验室。[16]

反地号为一艘钢制压力舱潜水器,最大潜深可达1,000英尺,由海洋之门于2010年收购。[56]海洋之门于同年首次载运付费乘客,于圣卡塔利娜岛近海进行潜航行程。该潜水器后续亦被用于多项探勘任务,包括珊瑚礁调查、佛罗里达地区狮子鱼族群研究,以及墨西哥湾的退役油井探测。[12]截至2013年,海洋之门已利用该潜水器进行逾130次潜水任务。[12][26][57]
反地号在2018年8月由海洋之门以79.5万美元挂牌出售,但长期未能售出。2023年泰坦号潜水器发生事故后,探险游艇经纪人史蒂夫·罗奇(Steve Reoch)表示,该船将于未来数周内撤下挂牌。[58][59]

2015年3月,海洋之门公开其新型潜水器独眼巨人1号。该潜水器为一艘可容纳五人的钢制压力舱潜艇,最大下潜深度达500公尺,船体长约22英尺、宽约9英尺,重约20,000磅。[33]其命名灵感来自加强型压克力观测窗。该潜水器由一组经过改装的无线游戏控制器操控,续航时间最长可达八小时。[60][61]该艇曾被应用于多项商业与学术考察活动。[33]
独眼巨人1号的开发是海洋之门与华盛顿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合作的成果。波音公司亦曾与该校与海洋之门一同参与初步设计分析工作。[31][30]初始设计方案原拟采用碳纤维材质制作压力舱,惟最终改为钢制舱体。海洋之门于2013年购得该舱体,此舱体先前已使用12年,后由公司进行内部重新配置并安装水下感测器与控制系统。[12]
2016年6月,独眼巨人1号曾被用于勘测沉没于海平面下240英尺处的安德里亚·多利亚号残骸。该次勘测目的为建构其残骸与周边区域的电脑模型,以改善水下导航。[36]2019年,该艇被用于将研究人员送至普吉特湾海床,进行海洋生物调查工作。[33][62]
泰坦号(2018年前称为独眼巨人2号)是海洋之门设计制造的第二艘载人潜水器,也是首艘私人拥有、设计最大下潜深度达4,000公尺的潜水器。[63]其观测窗额定深度仅为650公尺,且该观测窗的工程师另聘独立专家进行分析,结论显示该设计在多次4000公尺深潜后将会失效。[64]
此外,泰坦号是首款采用钛合金与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船体的载人潜水器,与大多数其他载人潜水器采用全金属压力舱不同。[37]其最初的设计与开发是与华盛顿大学及波音合作,两者均提出多项设计建议及严格测试要求,但拉什未予理会,尽管先前在华盛顿大学实验室进行的浅水测试中即曾发生舱体爆裂。双方合作关系因拉什拒绝依照品质标准作业而终止。原始船体于50次潜航后出现裂痕(其中只有3次达4,000公尺深度),2021年重新打造新船体,新艇回收并重用部分原失效潜艇的零件,且违背工程师建议加装吊挂环,工程师曾指出泰坦号无法承受任何张力或负荷。[64]
Remove ads
另见
- 极限旅游
- 21世纪潜水艇和潜水器事故列表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