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位于台湾屏东县的国立博物馆与水族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map
Remove ads

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简称海生馆,位于台湾屏东县车城乡,地处垦丁国家公园西北角龟山山麓的临海地区,是以海洋生物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此馆占地约有96.81公顷。

事实速览 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Marine Biology and Aquarium, 成立日期 ...
事实速览 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 机构概要 ...

1991年6月19日筹备处成立,于2000年2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其公共工程建设曾获得美国工程顾问协会颁发的2001年“美国国家工程杰出奖”首奖。

2005年8月30日与国立东华大学成立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生物多样性及演化研究所,两研究所于2014年合并而成“海洋生物研究所”,采“建制独立、学制合作”,成为台湾第一个博物馆高等学府之合作模式[1]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 1988年9月15日,教育部成立海洋博物馆规画小组委请国立中山大学方力行教授担任召集人,选定屏东县车城乡为海洋博物馆馆址。
  • 1991年6月19日,海生馆筹备处正式于高雄市成立,行政院任命国立中山大学方力行教授担任首任筹备处主任。
  • 1994年9月8日,枋山“水族教育实验站”正式启用,建站目的以蓄养未来开馆展示生物及培训养殖人才为主,直至1998年3月迁回馆内临时安置水族生物,并于开馆正式将生物移入“水族实验中心”,继续培育研究工作。
  • 2000年2月2日,海生馆正式成立,教育部聘筹备处主任方力行教授为首任馆长。
  • 2000年2月25日,台湾水域馆开馆。
  • 2000年5月27日,首度举办“夜宿海生馆”活动,由公部门规划试办,后续由BOT厂商承接推动,日后成为海生馆热门活动。
  • 2000年7月4日,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水族馆部委由南仁湖企业旗下公司“海景世界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开创国立社教单位首宗委外经营、专业分工的合作案例。
  • 2001年,荣获得美国工程顾问协会颁发的2001年“美国国家工程杰出奖”首奖。
  • 2001年7月2日,珊瑚王国馆竣工开幕。
  • 2005年8月30日,国立东华大学第二任校长黄文枢与海生馆首任馆长方力行双方推动下,合办研究所共同招生[2]
  • 2006年4月28日,世界水域馆竣工典礼。
  • 2008年,接续成立台湾珊瑚研究中心、生物标本典藏及展示室。
  • 2009年7月,与台湾大哥大合作手机语音导览服务。
  • 2012年2月3日,总统令公布《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组织法》,全文5条。
  • 2013年1月1日,《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组织法》施行。
  • 2013年11月1日,鲸典馆竣工。
  • 2017年,建置水下遥控无人载具Crystal Sea、潜水及海下通讯设备,进行海洋中光层研究与水下直播
  • 2019年1月1日,因应海保署成立后之统合资讯职责,并延续海洋野生动物搁浅救援工作,海生馆继续担任新成立海保救援网(MARN)一员,并为台湾南部海龟救援保育中心。
  • 2021年8月20日,与国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院三系所签署合作协议,合作招收硕博士班学生。
  • 2023年10月30日,研究船“绛树”启航。
Remove ads

历任馆长

  • 方力行:2000年2月2日-2006年7月31日
  • 王维贤:2006年8月1日-2014年7月31日
  • 陈启祥(代理):2014年8月1日-2015年6月1日
  • 陈启祥:2015年6月2日-2024年7月15日
  • 陈德豪(代理):2024年7月16日-2024年10月14日
  • 温志宏:2024年10月15日-至今

组织编制

行政部门[3]

  • 馆长
    • 副馆长
      • 企划研究组
      • 生物驯养组
      • 科学教育组
      • 展示组
      • 工务机电组
      • 秘书室
      • 主计室
      • 人事室
      • 任务编组
        • 创艺中心
        • 珊瑚礁生态永续生产转译中心
        • 数位资讯中心
      • BOT经营团队:海景世界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

馆区配置

游客中心

馆区大厅,售票处设于此。

台湾水域馆

于2000年2月25日开幕,广纳以台湾水域生态生物为主题,包括高山溪流、水库、河川下游、红树林、潮间带、恒春半岛与南湾珊瑚礁等栖息地,其中展示海洋开放水域的大洋池,其压克力观景窗有16.5公尺宽、4.85公尺高,池边压克力厚度约有33公分厚,其内曾豢养三尾鲸鲨及一尾鬼蝠𫚉[4]

河口区:此处为淡海水交际之处,生态受到潮汐和降雨影响,进而有了许多不同的及多样的生物生存。设有半开放的红树林滩涂缸,展示招潮蟹弹涂鱼海茄冬等河口常见动植物。亦设有展缸展示台湾西部沿海常见的蚵棚养殖,缸中可见成串垂于水中的葡萄牙牡蛎, 及优游其中的布氏鲳鲹[5]

潮间带:为涨潮最高线到退潮最低线,环境变化剧烈且受波浪的冲击,但仍有生物在此生存。以装有定时造浪装置的大型缸体模拟潮水拍至潮池的自然景观,缸中可见蝶鱼雀鲷等鱼类。另一侧墙面设有小缸轮展数种珊瑚礁潮间带常见生物,如眼斑双锯鱼茉莉花鳉海马海龙海葵海星海胆章鱼清洁虾美人虾,另外展览区中央设有以海洋无脊椎动物为特色的触摸池,池中育寄居蟹海星荡皮参、白棘三列海胆(马粪海胆)紫海胆染斑海兔。可以透过触摸教学的形式,使游客体验珊瑚礁潮间带的生态多样性。

亚潮带:一般是指潮间带的低潮线以下到20~30公尺深的海域,会受到潮水和波浪所影响。这里有摇曳生姿的藻类和熙熙攘攘的鱼群。珊瑚礁谷缸中展示了亚潮带中穿梭的鱼类如乌翅真鲨等,南湾珊瑚礁缸则展示恒春半岛南湾水域常见的珊瑚礁鱼类,如拟刺尾鲷额带刺尾鲷纵带刺尾鲷小高鳍刺尾鲷乌面立旗鲷等。并设有活体软珊瑚缸,展示软珊瑚目海葵目等刺丝胞动物。[6]

在此展出的动物包括罗非鱼日本鳗鲡鳟鱼墨鱼护士鲨大海鲢黄鳍金枪鱼雪花鸭嘴燕𫚉等物种。

Remove ads

珊瑚王国馆

Thumb
珊瑚王国馆的珊瑚礁顶缸

该设施于2001年7月2日开幕,该区域广纳珊展示了从浅水区到深海的不同珊瑚礁栖息地。显示基于海深、压力、地形和光线的不同环境。其中设有海底隧道之区域。该隧道长约81公尺,曾经是亚洲最长的海底隧道,目前这个纪录已经被中国大陆上海海洋水族馆(长155公尺)所超越。

展出的动物包括黑鳍鲨河鲀狮子鱼鳗鲶裸胸鳝牛鼻鳐鼻鱼蝴蝶鱼花园鳗白鲸被安置在一个带有隧道的展览馆中。

世界水域馆

该设施于2006年4月28日完工开放,主要项目包括四大展区:古代海洋、海藻森林、深海水域、极地水域。除海藻森林以传统之水族缸展示外,首创电子生态缸展示,以虚拟实境手法呈现古代海洋、深海、极地等生态环境。

  • 海藻森林:以高挑十公尺的大型水缸展示北美太平洋如加州海域的温带巨藻林生态,在缸中亦饲有爪哇裸胸鳝红缚平鲉、美国红雀(加里波底雀鲷)等鱼类悠游于藻叶之中。游客可沿著环绕式坡道从一楼探视到水缸的顶端,并在二楼一窥栖身于巨藻海域的海豹。虽为巨藻缸,不过缸中展示的加州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无法完全长期人工照养或繁殖,连位于原产地、以巨藻缸展示闻名的蒙特利湾水族馆亦无法突破此瓶颈仍需定期更换植株,更遑论是运至处于热带地区恒春半岛的本馆,因此缸中除了展示从加州空运进口的活体巨藻植株亦会在植株消亡时暂时混入替补人工仿制的巨藻进行展示。
  • 古代海洋:以展示海洋生命出现为开端,引导游客进入埃迪卡拉纪、澄江生物群、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中生代、新生代等地质年代,见证海洋生物的演化历程,游客可配戴3D眼镜观赏古代海洋中已灭绝生物的复原影像,如奇虾海蝎邓氏鱼,亦可在中生代海洋剧场见证海洋爬行动物如大眼鱼龙滑齿龙与当时的指标生物菊石之间的生存角力,并在白垩纪末大灭绝后探寻鲸类如何进入海洋成为新生代海洋霸主。在展厅末端亦展示了多种水生活化石活体中华鲎(三棘鲎)雀鳝多鳍鱼及曾有活体展示的珍珠鹦鹉螺(现为标本展示)和矛尾鱼模型。

2023年12月,台湾首件蓝鲸骨骼标本在此进行展出[7],该幼年蓝鲸于2020年1月在台东县长滨乡海滩发现,因身躯遭受渔网绳缠绕,长期无法进食导致死亡,遗体则交由海洋生物博物馆、海洋委员会海洋保育署及国立成功大学鲸豚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历时3年制作骨骼标本作为研究典藏并于世界水域馆大厅公开展出。[8][9]

Remove ads

鲸典展示馆

该设施于2013年11月1日完工开放,是海生馆的环境教育中心,主要分为上下两层,一楼的功能乃是成为户外探索活动的营运管理中心,尤其是以海洋生态为其特色的体验活动,如独木舟、浮浅等各项水上无动力的活动或陆蟹繁殖期间的夜间探索活动等。二楼则建为教育展示中心,举办各类儿童教育活动、定期特展等,透过这些活动教导儿童及民众海洋知识,让鲸典馆成为民众认识海洋的途径[10]

湿地公园

其他空间

参观资讯[12]

全年无休。

  • 一般时段:上午9:00~下午17:30
  • 暑假平日:上午9:00~下午6:00
  • 暑假假日(周六、日及国定假日):上午8:00~下午6:00
  • 农历过年期间:
    • 除夕:上午9:00~下午5:30
    • 初一~初五:上午8:00~下午6:00

交通资讯

学术期刊与出版品[13]

学术期刊

  • 《海洋生物学刊》(Platax):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出版 ISSN 2709-2704[14]

书籍

  • 《海漂多仔》
  • 《台湾南部鱼类图鉴(第一辑)》
  • 《台湾南部鱼类图鉴(第二辑)》
  • 《半岛陆蟹2.0》
  • 《Sea Slugs of Taiwan》
  • 《海鲜的真相》
  • 《奥秘海洋》:荣获文化部第49届金鼎奖政府出版品“杂志类”奖项[15]

数位影音

  • 海洋传奇--海洋生物生存之道(VCD)
  • We are the Ocean--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简介(DVD)
  • 超越海洋-世界水域馆建置理念与过程(DVD)

争议事件

参与中国大陆南极研究

2014年12月22日,《自由时报》报导,2009年开始,海生馆研究团队参与中国大陆南极团队研究,曾至南极中国大陆长城站进行科学调查。2014年进行研究时,穿上中国大陆南极考察队制服,中国国家海洋局核准18项科考项目中,国际研究项目中只有土耳其,中华民国未被承认。前台湾南极学会秘书长李后进批评此举影响主权,在台湾引起是否降低国格的争议。海生馆研究员宋秉钧认为,参与中国大陆调查队的活动,才能获得较大范围的科学研究自由,参加中国大陆研究团队可获后勤支援,并有研究主导权。但该报仍批评,“海生馆此举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战的宣传,百度百科与媒体均大肆报导”[16]

2014年12月22日,教育部终身教育司副司长李毓娟表示,中华民国从2009年开始展开极地考察,因自己没有研究站,在寒天冻地下自负输运物资非常辛苦,因此和各国一样采取合作机制;北极工作站合作国家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南极工作站合作国家则包括泰国、澳洲、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中华民国只是用中国大陆工作站的其中一个国家,各国共享研究成果,且海生馆发言都用“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并无自降国格;南极工作站是由中国大陆设置,所有参与研究的12国工作人员都穿一样的制服,若有管理阶层到工作站,所有参与的研究人员都会互相支援;而台湾的极地研究并未拿教育部经费,预算是由民间企业赞助[17]民主进步党立法委员郑丽君批评,海生馆经费六成来自教育部的公务预算,研究人员领的是台湾人民纳税钱,却自我认同严重混淆,自甘被中国大陆矮化、吃豆腐。民主进步党立法委员陈亭妃说,台湾透过国际合作模式参与其他国家的任何研究,不会有人阻止,也没有矮化的问题;“南极研究为何非中国不可?说不过去”,她会要求海生馆到立法院报告,如果确有遭矮化情事发生,她将要求惩处相关失职人员[18]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