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渡边氏东方蜡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渡边氏东方蜡蝉(学名:Pyrops watanabei),旧称长吻白蜡虫、渡边氏长吻白蜡虫[2]或渡边氏长吻白蜡蝉[3],又称提灯虫或灯笼虫(包括其他提灯虫属 Fulgora之下的昆虫,许多头部前端有突出的蜡蝉均使用此俗名),为蜡蝉科东方蜡蝉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台湾、海南岛与中国大陆,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000公尺以下的山区。
Remove ads
分类地位与学名
根据农委会台湾节肢动物类保育名单所称,渡边氏东方蜡蝉学名为 Fulgora watanabei,分类上属于半翅目[注 1]蜡蝉科蜡蝉亚科(Fulgorinae)提灯虫族(Laternarini)。种名则是松村松年为了纪念亡于北埔事件的渡边龟作之采集贡献,在其采集之动物为命名时特别冠上其姓[4]。
另外国际上半翅目与蜡蝉科的分类仍然相当的混乱,原本已使用 Pyrops 取代 Fulgora,新的学名为 Pyrops watanabei,但由于仍然有争议,故行政院农委会仍然使用旧名[5]。
辨识特征
渡边氏东方蜡蝉成虫头部相当长,末端呈球状,密布许多白色斑点[6],此凸出之球状物和两复眼略呈等腰三角形。翅面上有黑及褐色斑点,腹部背面稍呈白色[7]。本种为大型半翅目,体长约 4.5 至 8 公分[8],前翅为黄绿色,翅面上有黑色及褐色斑点,腹部末端略呈白色,全身覆有白色蜡粉,故名为“白蜡虫”[4]。
若虫外型与成虫差异极大。刚孵化的若虫身体颜色非常浅;过一阵子后,若虫的体色会渐渐转为黄褐色,且长出(头部)突出物;较老熟的若虫体色呈深褐色或灰褐色,体色与外型都与树干相似[2][6]。
渡边氏东方蜡蝉的卵产在植物树皮上,卵呈长椭圆形,并覆盖著一层具保护作用的白色蜡质[2]。
生活史与生态习性
渡边氏东方蜡蝉于夏季至秋季时常出现于中低海拔的山区,成虫通常栖习于乌桕或白臼的枝干上,善跳,以树汁为食,有翅却极少飞行,遇到危险时会绕圈圈、跳开(如果在树干上会绕到后方躲藏或越爬越高)或振翅威吓;若虫活动力较旺盛且很敏感,遇惊扰时会躲(或跳)至别的地方,食物是植物汁液,选择却比成虫多样(成虫只吸食乌桕与白臼的树汁,也是成虫多在这两种树上活动的原因)[6],老熟的若虫由于外型和体色与树皮相似,因此常出现于树干上,不易发现[2](龄期较小的黄褐色若虫反而会远离乌桕[6]);至于如何过冬、或是繁殖季节、生活史与季节消长仍不明,则有待观查与研究[4][7][9]。
渡边氏东方蜡蝉主要分布于台湾北部 1000 公尺以下之山区[4][7],也有零星分布记载于宜兰乌石鼻保护区[10]与观音海岸自然保护区[11],花莲太鲁阁国家公园[9][12],屏东白宾山[13]。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献记载,此种也分布于海南岛(尖峰岭)、广东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14]。
本种分布十分狭窄,且常成群生活,所以十分容易被成群捕获。虽然没有沉重的商业捕捉压力,但人为采集仍可能导致族群走向灭绝,此外,因中低海拔森林的破坏,也是使渡边氏东方蜡蝉族群减少原因之一。另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资料指出,栖地破坏是目前面临危机。由于栖习地面临开发压力危机,与人为栖地破坏[4]。
Remove ads
生态保育
渡边氏东方蜡蝉曾被公告为保育类动物[8][15],后来经过立法保育后,数量逐渐回升,终于在 2009 年除名[2][16]。
注解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