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温州城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温州城墙
Remove ads

晋朝起,瓯江楠溪江汇合处南岸一带成为级以上行政区(永嘉郡温州瑞安府温州路温州府)治所的所在地。围绕郡、州、府治,历代相继建筑城墙用以守御,是为温州城墙,或称郡城、州城、府城。温州城墙一千多年来位置、范围基本不变,圈定了城市的发展空间,今日温州市主城区市中心即大致在古城垣范围内。20世纪上半叶,温州城墙基本拆除,目前只留原子城城门和少量外城遗迹。

Thumb
温州东城墙,沿华盖山脊而建。图中左侧可见城外护城河,中部可见东城门之镇东塔。阿查立

外城

Thumb
城内的二十八宿井之一
Thumb
1877年瓯海关贸易报告之府城图
Thumb
光绪八年(1882年)《永嘉县志》城池坊巷图

温州城墙的历史通常追溯至东晋郭璞。相传太宁元年(323年)永嘉郡设立后,曾邀请擅长五行、天文、卜筮之术的郭璞来择定在何处建筑城墙。郭璞最初准备在瓯江楠溪江汇合处北岸筑城,但称量江北的土后觉得太轻,于是渡江到南岸,发现此处有九山错立,布局如同北斗,于是选定城址。城墙范围根据山川形势确定,以海坛山为东北角,郭公山为西北角,松台山为西南角,积谷山为东南角,瓯江作为北侧护城河。这四座山对应斗魁(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华盖山锁住斗口;城外南边巽吉山、黄土山、仁王山对应斗柄(玉衡开阳瑶光),灵官山对应辅星。因此别称“斗城”。城内开凿二十八口水井,对应二十八宿。建城时遇上白鹿衔花的吉兆,故又称“白鹿城”。[1]:9

以上典故广为流传,许多事物从中得名,如城墙西北角的“郭公山”,温州市所辖主城区鹿城区”,创作现存最早南戏剧本《张协状元》的南宋时期温州文人组织“九山书会”。但有学者指出,故事中的地理布局、山川形势等信息值得相信,但郭璞卜地的情节是直到南宋以来才出现的传说。实际上,在瓯江南岸此处筑城的历史有可能更早,可以追溯到东瓯国时期。[2]

温州城墙建立之后,历代屡次修葺,但都没有改变城址和范围。北宋宣和曾抵御方腊军队进攻超过一个月。两朝多次成功抵御倭寇进攻。[3]

更多信息 名称, 曾用名 ...

1927年,为建设中山公园,华盖山至积谷山段城墙被拆除。之后为扩建道路,以及抗日战争期间便利市民疏散躲避空袭,其他城墙陆续拆除,至1939年大部分拆尽。东城墙辟为今环城东路,南城墙辟为今人民路,西城墙辟为今九山路,北城墙辟为今望江东路。原先四面城墙下都有护城河,现北面仍为瓯江,东、南、西三面已基本填河改路。[4]

2004年,在解放街北口(明清望江门一带)发现晚唐五代北城门遗址,发掘出城墙、城门洞、路面等。后保护性回填。[5]

Remove ads

子城及谯楼

事实速览 谯楼,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
Thumb
中国内地会传教士1921年所摄温州鼓楼,楼前有关帝庙和玄坛庙戏台
Thumb
重建后的温州鼓楼

后梁开平元年(907),吴越国钱镠之子钱元瓘镇守温州时,增筑子城,开四门。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沿海漂泊躲避金兵,在温州先驻江心寺,后进入子城,以州治作为行宫。元至元十三年(1276),温州随南宋临安朝廷投降,元军入城后破坏子城,只留下南门。[1]:412但子城四周护城河仍在,此后温处道、温州府衙署均在其范围内,如今则填为道路,东界近今解放街,南界即今鼓楼街、康宁路,西界即今城西街,北界即今仓桥街。[4]

温州子城南门上建有谯楼,因此称谯门。明朝时,楼内设有铜壶刻漏,掌管全城计时标准;又设有,每天早晚定时击鼓、吹角。因此又称鼓楼[6]:178-179[7]清朝时,谯楼上设有文昌祠,谯楼东有关帝庙,谯楼西有玄坛庙,故温州旧时有谜语说:“上有孔圣人,下有弯洞门,左边看三国,右边望封神。”谜底即为鼓楼。[8][9]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城门上改建砖木结构建筑。1925年,用作温属公立图书馆分馆。1929年,在时任永嘉县[b]教育局长王人驹推动下,在谯楼设立县立民众教育馆,举办夜校科普展览、抗日宣传等文教活动。[10]:7

1949年后,谯楼改为二层楼房,用作民居,后又用作市公安局食堂。1991年,市政府决定迁移住户,重修谯楼。温州籍旅台实业家吴寿松(昌涛)捐赠50万元人民币。1994年,仿古造型的谯楼重建竣工。[10]:7-82011年,谯楼登录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1]

2013年,在今谯门西侧发掘揭露出相互叠压的早期(五代)和晚期(元)子城墙遗址,并发现早期内城谯门门址,说明门洞曾向东平移20米。[12]门洞遗址上方现覆盖建筑,用以保护与展示。[13]

Remove ads

注解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