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潘国平
文革时期上海造反派,「工总司」常委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潘国平(1946年—2013年4月18日),中国上海人。1966年,潘国平参与了上海造反派组织“工总司”的成立并任常委,参与了安亭事件、《解放日报》事件、一月风暴等上海文革重要事件,曾任上海市总工会常委。文革后被捕入狱。
生平
1946年,潘国平生于上海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开过戏院。1962年,潘国平初中毕业后应征入伍,1964年10月因伤复员,被分配到上海玻璃机械厂(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内江路200号,现改造为运动场馆[1])做模具木工。潘国平喜爱画画、话剧和评弹,曾参加沪东工人文化宫的评弹演出。进厂不久被借调厂工会,负责发戏票和出黑板报。
1965年,四清运动爆发,运动工作队入驻上海玻璃机械厂,1966年初,潘国平因对工作队领导提意见,认为工作队不符合《二十三条》而被列为四清运动重点对象。潘国平后来回忆称“当时厂里的干部,从党委书记、厂长到科长、车间主任全部成了‘四清下台干部’,被工作队批判审查,还有几个人被迫自杀。”[2]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6月,潘国平响应聂元梓被人民日报转载的《宋硕、陆平、彭珮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贴出了反对四清工作队、支持工厂原领导的大字报《工作队包庇牛鬼蛇神过关》。导致潘国平第二天就被工作队批判为“大毒草”、“把矛头指向工作队,就是指向党的领导”,潘国平母亲的个人隐私也被工作队作为攻击潘国平的素材抛出。潘国平本想在厂党委的支持下报考上海戏剧学院,在工作队的反对下,工厂指责潘国平报考是因为想当演员,“看不起工人阶级”而拒绝出具报考必须的所在单位介绍信[2]。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接见红卫兵引发全国红卫兵大串联。同月,潘国平在街头辩论会结识了前往上海串联的北京红卫兵,并在8月28日综合从北京红卫兵处得到的信息发表大字报《揭市委“十条”内幕》,8月31日和北京红卫兵一起参加了冲击上海市委办公大楼的“8•31”事件,随后在北京一零一中学红卫兵的帮助下前往北京告状,潘国平回到上海后在厂内成立了造反派组织“毛泽东思想战斗队”。11月6日,潘国平参加北京造反派组织“首都三司”召开的“了解上海工矿企业文化革命情况座谈会”,王洪文在内的上海十几个工厂代表出席,会上决定成立上海工人造反派组织“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潘国平被推选为“工总司”成立大会执行主席,并在工总司成立后当选常委。潘国平由此在文革中被称为“潘司令”[2]。11月10日,安亭事件爆发,潘国平前往北京,作为“工总司”代表与张春桥谈判,最终张春桥签字同意了承认工总司合法性、反对上海市委的五条要求[3]。文革后潘国平曾在采访中分析:“安亭事件确定了张春桥与我的关系。一些红卫兵后来对我说,张春桥像佛一样敬我,像贼一样防我。‘敬’我是因为我在安亭事件中逼他下注,结果使他大赢了一把。防我是因为我不大听话。”[4]
造反派回到上海后不久,《解放日报》事件爆发,在王洪文的示意下,潘国平代表工总司前往解放日报社提议“红革会”撤出报社,随后请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王一平前往报社谈判。但潘国平在回家时被围观者认出,因此被“围攻了一整晚,直到凌晨3点才被工总司黄浦区联络站抢出。”
1967年,上海掀起了夺市委权的一月风暴,1月6日,上海造反派决定召开“彻底打倒以陈丕显、曹荻秋为首的上海市委大会”,原定由潘国平主持大会,但由于潘国平“躲在一处睡觉,睡过头了”,工总司范佐栋在王洪文的建议下成为会议主持人。潘国平在文革后解释“自己当时是存心这样的”,说他“曾经从红卫兵处听说,王洪文等在背后说他喜欢抛头露面出风头,所以就设法避开了”。2月5日,上海人民公社成立。潘国平担任成立大会执行主席[3]。
1967年开始,潘国平逐渐淡出工总司权力核心[5]。潘国平工作散漫,根据黄金海的回忆,潘国平曾“在复兴中路他召开各区会议,结果不掌握会议,会开到一半跑到楼上,睡在床上。还有一次会议开了一半,见到人家区里开来的两用车,就开车跑了。小潘在游行时,几十万人的队伍,可以扔下不管,自己跑了,不知干什么去了。”潘国平还多次以谈恋爱为名猥亵、奸污女性,受害者包括工总司总部办公大楼的工人,文攻武卫期间,潘国平与市文攻武卫指挥部关押在工总司办公大楼的审查对象“不知怎的搭上,几次在关押的小房间内苟合。”最终导致市文攻武卫指挥部向王洪文告状,潘国平在与廖祖康谈话中承认了作风问题。同时,潘国平与王洪文的分歧不断加深。他曾经试图拉拢反王洪文派系但是失败,1968年8月,他整理了王洪文的材料请北京红卫兵转交王大宾,希望通过王大宾传递到中央文革小组,但最终不了了之[3]。
1968年10月,上海革委会决定潘国平回厂劳动。12月11日,潘国平第一次被工总司总部正式审查,审查由叶昌明负责,以“玩弄女性问题”为主。第一次审查于1969年2月11日结束,潘国平保留了工总司常委职务。1969年12月7日,潘国平因“经济问题”、“男女关系问题”、“妄图分裂上海工人队伍”被第二次审查,第二次审查于1970年2月19日结束,审查结果指出潘国平因为倒卖而获利近几千元,决定让潘国平经济上退赔并下放劳动。[2]根据负责审查潘国平的叶昌明回忆,王洪文曾当面批判潘国平“判你十五年不算多的”,但“对潘的严重问题,因为所谓要考虑文革的因素,而把他给包庇下来了。”[6]
1971年,潘国平入选上海市革委会委员。1972年,“工总司”重组为“上海市工代会”。1973年4月,潘国平在上海第五届工代会上由原先的常委降为普通委员。1974年9月,陈丕显根据毛泽东的批示被解放并准备安排工作,潘国平作为“陈丕显的老对手”被张春桥指名安排工作,任上海市总工会常委。1975年10月21日,潘国平由于“攻击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同志”被隔离审查,根据《关于潘国平问题的摘要材料》的描述,潘国平“说江青是武则天”;同时把王洪文当作他的最大政敌,说王洪文“胆小、驯服,没有能力,当副主席只是过渡,将来接班的是江青和张春桥”;张春桥在他的口中则是“有野心,会耍政治手腕,把我潘国平当一张王牌,去和王洪文抗衡”。在审查材料中,潘国平的政治、经济观点也被提及,他主张“还政于民,缩小打击面,减少政治犯,做到让人民有言论、行动的自由,实行真正的民主”、“积极引进外国资本,不搞单方面援助”、“缩减军队,减少开支,增加工资,提高人民生活”。1975年12月31日,时任中共副主席的王洪文指示“让小潘回家过年吧”,市总工会结束对潘国平的审查,决定撤销潘国平常委职务,在工会系统通报其所犯错误并下放陈阿大所在的良工阀门厂劳动[2]。
Remove ads
1976年10月,怀仁堂事变爆发,潘国平给中央办公厅电话报告上海市委的武装暴动预谋,并表示自己“坚决支持中央对王张江姚采取的措施”,反对四人帮的立场让他没有被立马逮捕。1977年9月,在邓小平的指示下,潘国平被抓并判刑8年,关押在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出狱后在广州因“企图偷越香港”和投机倒把罪(炒邮票)又被关押一年,后再判6年[7]:320,1992年获释[8]。潘国平出狱后曾回忆被逮捕的缘由:“上海市委原来的一些老干部,如王一平,韩哲一,和我的关系都还不错。他们也知道我与四人帮关系究竟如何。苏振华到上海市委当第一书记的时候,许世友也与他打了招呼,还叫田普来上海找我,那时中央工作组已经明确宣布不处理我了。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一两个月,他们在上海的余党差不多全被抓了进去。而我是到一九七七年九月才被抓的,主要是邓小平视察上海,彭冲向邓汇报说对我不作处理,邓小平说潘国平怎么可以不处理?王洪文原来还是他手下的,后来我就被判了八年徒刑。”[4]
1996年,潘国平因女儿在美而申请移民纽约,曾居纽约市和巴尔的摩,从事古董交易[5]。一篇2003年的报道提到潘国平后来与香港商人杨子慧再婚,有一名10岁的继子James[9]。2006年5月,潘国平出席在纽约市法拉盛举办的文革40周年国际研讨会[10]。
Remove ads
家庭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