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澎湖文石
產自澎湖群島玄武岩孔隙中具有同心圓狀花紋的石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澎湖文石,是产自澎湖群岛玄武岩孔隙中具有同心圆状花纹的石头,主要成分为多种次生矿物的集合体,并非单一矿物。


历史
“澎湖文石”名词是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首次出现,当时通判周于仁于《澎湖志略》文石赋提到:“澎湖产文石,在外堑之麓,掘地劈石得之,经磨砻文出,其文与质不一,其色淡而不浓,浅而不艳”[1]。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通判胡建伟又在《澎湖纪略·土产纪》有云:“文石,产于外堑,小池角二处,石外有璞,剖璞始出,石有五色,错而成文,以黄者为上,土人以有眼者为贵”。[2]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6年)的“文石书院”便是以此为名,胡建伟在《文石书院落成记》中写道:“文石者澎产也,产于澎而重于世,此石所以为贵也…书院之名,因有取焉”[3]。
特质
前台大林朝棨教授于〈澎湖群岛之地质矿产〉一文中提到:“世界上产文石的地方稀少,除本地外仅见于义大利”[4],澎湖文石具有同心圆状的花纹、颜色鲜艳与明暗强烈对比。[5][6]澎湖文石的开采始于20世纪初期;1952-1961年为澎湖文石产业的全盛时期,经过政府单位(如台湾省矿务局)的辅导,业者在开采、切割、研磨、镶嵌等技术都相当优异[7]。随著澎湖文石已知的露头逐渐挖竭,只有在港湾及道路建设等工程开挖时,才有零星含文石的玄武岩料源出现。[5][6]
科学研究
有关澎湖文石的科学研究报告,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时期,1909年日籍矿物学家冈本要八郎于《地质学杂志》发表〈澎湖岛产之文石乃属霰石〉,提到“文石见于澎湖岛的玄武岩之多孔质部分的孔隙当中,颜色多变,有白、透明、淡黄、黄褐色等,呈放射状组织及半球状,黑、赤、白、褐色等夹杂物色素组成同心圆之缟玛瑙状。充填于玄武岩孔隙中的矿物之生成顺序,最早在母岩的孔壁有细粒的黄铁矿斑点生成,其后为厚层的霰石沉淀,再来为非晶质的石英沉淀,最后有方解石结晶生成”。[8]
根据多位学者研究结果,澎湖文石的成因主要是海水或雨水渗入多孔质的玄武岩,发生沉淀后形成次生矿物,其矿物种类众多,包含霰石、方解石、玉髓、玛瑙、蛋白石、石英、钟乳石、菱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绿泥石、菱锰矿、铁白云石、铁锰云石等矿物;颜色丰富,有白、红、黄、褐、绿、蓝、紫、黑色等;岩理呈块状、薄片状、葡萄状、球状、同心圆状或彩云状。[7][9][10][11][12][13]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