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灰燕鸻

鴴形目燕鴴科燕鴴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灰燕鸻
Remove ads

灰燕鸻学名Glareola lactea,英语:Small Pratincole、Little Pratincole、Small Indian Pratincole)是鸻形目燕鸻科燕鸻属下的一种鸟类。[2]这种鸟类主要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及附近周围的国家,居住于有水域的低海拔地带,如沙地或沼泽地带。[2][3][4][5][6]也会随季节做一定程度上的迁徙。[3][6]它们以昆虫为食,善飞行也善跑步以追逐猎物。[3][4]

事实速览 灰燕鸻, 保护状况 ...

其全身以沙灰或奶茶般的颜色为主,并在夏季与冬季时有不同的特征:夏季时脖子整区偏黄,并有著深色的嘴角;到了冬天则变成具有斑点的脖子及浅色嘴角。[7][3]这种鸟类通常群体活动,繁殖时不筑巢,仅在沙地上挖出浅坑及铺上一些枯草后就产2—4枚灰色或黄色而带有斑点的卵。[3][4][5]因为目前并没有相关证据显示它们有遭遇任何重大威胁或有数量下降的证据,故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列为无危物种[1][8]

Remove ads

物种命名与分类

该物种由荷兰动物学家康拉德·雅各·特明克首次于1820年于其著作《鸟类学手册》(Manuel d'ornithologie)中首次被正式描述。[9]模式产地位于孟加拉国[9]

属名Glareola来自拉丁文glarea的略称,意为“砾石”。[10]:174种小名lactea则源自拉丁文lacteus,意为“乳白色的”或“像牛奶一样的”。[10]:217

灰燕鸻与分布于非洲的白翅燕鸻英语Grey pratincole是一对超种,两者习性及栖地相当类似,这是由于曾连结亚洲及非洲两地的林地走廊因气候变化被摧毁后各自分化的缘故。[6]目前并没有亚种分化,是单型种[2]

形态描述

Thumb
灰燕鸻夏羽型态的俯视照片,摄于斯里兰卡本达拉野生公园

灰燕鸻的体长约15.5—19公分,体重约37—44公克(平均39.8公克)。[11][12]鸟喙宽平均4.2公釐、深平均4.4公釐;翼展在42—48公分之间,翼长13.6—16.3公分(平均14.7公分);跗跖长19—22公釐(平均21.0公釐);尾长50—57公釐(平均51.4公釐)。[11][5]

这种鸟类的体型较小,主要呈沙灰色,其中头部前端由较深的棕灰色过渡至淡灰色头顶到浅灰棕色后颈。[7][3]嘴边及眼睛处黑色,胸部呈褐灰色,而腹部呈白色。[3]翅膀折叠时的初级飞羽会超出尾羽,次级飞羽上有白色斑块,翼下覆羽呈黑褐色,飞行时可从下方见到宽白色带跟另一条黑色带呈明显对比。[7][3]尾部末端呈方形或稍微分叉,并带有黑色带纹。[7]腿灰黑色,相对较短。[3][13]成鸟在夏季的繁殖期时,嘴角处颜色较深、喉部呈淡黄色或粉褐色调;到了冬季的非繁殖期时,嘴角颜色转淡、喉部则是多了不规则的淡褐色条纹。[7][3]两性不具有异形性,故长相类似。[13]

幼鸟的下巴呈白色,上半身具有不明显的淡黄色毛和棕色的斑块。[7][3]肩羽和三级飞羽带有褐色,整体较类似于冬羽时的成鸟。[3][4]刚孵化的雏鸟为灰白色、带有浅褐色和灰黑色的细小斑点,眼后方会有一条狭窄的黑色线条;下半身呈白色。[6]其偏小的体型及浅色羽毛不难与同地区的其他滨海鸟类区分开来。[4]不过与其近亲白翅燕鸻不同之处是其头部是单色,翼下覆羽则较暗淡。[6]

Remove ads

分布及迁徙

Thumb
成群飞行的灰燕鸻,摄于印度伯拉卡德县

其分布相当广泛,但集中于局部地区。[14]有所分布的国家包含阿富汗东部、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中国云南南部)、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6]在印度南部数量较为稀少,在夏季的季风期间会到访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并有一些个体可能会停留在当地过冬。[14][6]部分地区的灰燕鸻受到水位变化的影响,会在8—4月之间沿著河流下游迁徙。[3]有一些灰燕鸻会在11—3月时跨海到阿曼波斯湾附近过冬。[3][6]而11—1月时也会有一些个体移动到马来半岛南部过冬,最远南至新加坡[6][12]2017年时则开始有发现它们在越南繁殖的记录。[12]

这种鸟类多生活在平缓的大型水体如大河流、湖泊、沿海沼泽地跟潟湖,并也在沙滩或砾石滩边活动。[3][4]非繁殖期时也会出现于河口和海边水塘边的沙地上。[5]

习性

Thumb
灰燕鸻飞行在水面上,摄于印度海得拉巴Osman Sagar英语Osman Sagar

灰燕鸻主要在黄昏活动,常常成群结队。[3]它们会利用假装受伤的方式来转移捕食者的注意。[4]其飞行敏捷,常在水面上的高空中飞行,并也善于在地面上奔跑。[5][14]

这种鸟类与人类亲近,但可能由于特征并不明显而导致常常被人类忽略。[14]

食性

灰燕鸻主要吃甲虫白蚁苍蝇和其他半翅目昆虫。[5][6]并也吃其他小型甲壳动物软体动物[5]

主要在水面和沼泽地上空飞行,在空中捕食;也会在地上追捕猎物。[5]

繁殖

Thumb
灰燕鸻的巢穴及卵

这种鸟类行群体繁殖,通常同一地区内会有十几个巢位。[4][6]繁殖季多在3—5月之间,在印度及斯里兰卡则在2—4月之间。[5][6]其繁殖地会与黄嘴河燕鸥黑腹燕鸥剪嘴鸥共用。[6]

灰燕鸻幼鸟

它们通常不筑巢,以在沙洲上挖掘浅坑及铺上少许枯草就产卵。[5][6]每次产卵2—4枚,卵的颜色包含灰色、淡绿色、沙黄色或橄榄绿色,并带有红褐色的小斑点。[5]大小约长24—29公釐、宽19—22公釐。[5]雌雄会轮流孵卵,约17—18天后孵化。[5][6]成鸟会在回巢前以腹部沾水以冷却卵。[6]幼鸟的离巢期则未有记录。[12]

叫声

其叫声通常为短促的“tuk、tuk、tuk”,但受惊扰时则发出高音调的“tiririt、tiririt”焦虑声。[3][14]“temik-temik-temik”可在宣传自身时听到,而孵卵时则有记录到短促的“tuck-tuck-tuck”声音。[12]

数量与保护情况

Thumb
灰燕鸻未成年个体

其总体数量于1996年的预估约有1万至10万只,但在2021年的模型中推测约有615万只。[6][15]1983年在尼泊尔奇特旺曾见2000只灰燕鸻形成的大群体。[6]因其族群趋势变化未知,但缺乏任何有数量下降或存在重大威胁的证据下,被推断其族群稳定,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评为无危物种[1][8]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