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送王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送王船
Remove ads

送王船,又称烧王船祭王船,是华人的一种民俗祭祀活动,多流行于南中国海沿岸闽民系聚居区,在闽南福州莆田潮汕地区均有分布,后经过闽南民系移民将其带到台湾东南亚,使闽南民系的送王船成为最具知名度的送王船习俗。“送王船”是闽南、台湾对其的称呼,在福州称之为出海送船,马祖称之为送大王船,莆田称之为送王爷船送大王爷。各地送王船祭祀的神祇也不同。

事实速览 送王船—— 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 国家 ...
Thumb
柳营代天院的王船醮(2011年拍摄)
Thumb
柳营代天院烧王船(2011年拍摄)

2009年10月,安定真护宫王船祭归仁仁寿宫王船醮典暨绕境被登记为中华民国台南市文化资产,归类为民俗类。2011年,送王船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1]。2013年,入选马来西亚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2020年12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022年1月29日,送王船入选第七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Remove ads

起源

送王船习俗的起源于王爷千岁信仰。此信仰所崇拜的王爷多被认为是瘟神,但也有郑成功信仰、海难者孤魂信仰等等诸多说法。[3]

分类

“送王船”的习俗有两种,一种是“游天河”,就是以纸、竹、绸缎等制造王船,到海边火化,送神归天,盛行于福州漳州;另一种称为“游地河”,以木制真船,使之随风放流,到下一个港口、村落,供他人祭祀,盛行于泉州厦门。而邻近的潮汕地区同时存在与之类似的两种习俗。

各地习俗

闽南及台湾

送王船在中国大陆闽南地区又可分为泉州派、漳州派。一般认为千岁如人间的钦差巡按,奉天命来作代天巡狩,大多采行“数年一”,每几年就举办一次大型丰富隆重的祭祀,另有灾祸或瘟疫时,亦会迎请千岁至该地区镇压,或举行“送王船”仪式等[4]

福建各地皆有“游天河”之俗,以纸、竹、绸缎等制造王船,到海边火化,送神归天。

而“游地河”就是制造真船,将王爷的神像连同祭品、粮食,搭载在一艘富丽堂皇的特制船中,上面旌旗招展,桅帆俱备,万分威武,放入河海,任其漂流。如王船漂到某个村落,该村便要迎神奉祀一番,再将之放流,或者就地建庙以护庇民众,台湾许多知名的王爷庙都是因王船漂至而建庙。此俗明清至民国时盛行,每3年举行一次,祭典极隆重,称之为“王醮”。民国时期,泉州富美宫附近还有一专门制造“王船”的工场,祭典就在晋江江边举行,有些“王船”漂至台湾海岸,故台湾王爷崇拜多源于闽南。[5],据说南鲲鯓代天府的千岁爷,便是这样而来的。《闽杂记》载:“漳府属亦有之,然亦皆绫纸糊耳。惟厦门人别造真船,其中诸物,无一赝品,并不焚化,但浮海中,任其漂没,计一船所费,或逾中人之产,付诸无用,殊可惜也[6]。”另外,由于放流王船,流至外庄,依例则必须大加祭祀,举办隆重祭典,清朝中叶以后,台湾人为了避免使他乡乡民耗费过多金钱,多改采用焚烧王船的方式,将神明送归天庭。

Remove ads

潮汕

在潮汕的部分地区,亦有类似“送王船”的送瘟神习俗,一般在农历正月或是二月初二举行。送瘟神有两种方法,一种与“游天河”接近,叫做“送香船”;一种与“游地河”接近,叫做“送竹龙”。香船和竹龙形式相似,都是由竹子和纸制作成,香船最后会被火化焚烧,而竹龙会被放去河中用石头等重物压住直至沉没。在送香船前,部分地区会先进行召香船的仪式,期间男女老少会用手触摸香船的不同部位以求祈福,而主持仪式者也会念诵召香船歌,召唤结束后香船便被视作不祥之物将被火化。亦有地区在抬香船时会有人群向香船投掷石块和点燃的香等物。在焚烧香船前,亦会进行营老爷的活动,将老爷请至香船面前监督焚烧。另外,争夺香船的祭品鸡肉也是送香船习俗中的一部分。“送竹龙”活动由于被视作不祥之物的竹龙会漂至下游村落,引发村落之间的争执,因而逐渐被废弃。[7][8][9]

福州及马祖

福州民系亦存在送船的习俗。

在福州有送五帝船出海的习俗,其祭祀的神祇为五帝(即五福大帝),系瘟神。此送王船习俗又称“送船”、“送王船”,多在农历六、七月间举行,俗称“六月会”。旧时南台(今在台江区)有复初庵、白龙庵、九福庵、一真庵、广慧庵等九个庵,会举行这类活动。每年五月初六开堂,费用向商店居民摊募。先是“请将”,由五帝的部将七爷八爷等为出巡前驱,所有神将全部出动。五帝在后,目的是抓捕疫鬼。继之“查夜”,由各神将夜间巡行,搜捕漏网的疫鬼,俗称“撞神”。之后择日绕境,对疫鬼进行总搜捕。最后便是举行“出海”仪式。信众用薄板和竹扎成船骨,糊以五色绫纸,内设神座及仪从供具等,称之为“办水菜”。另外在船上放入一个木桶,将猪血、鸡毛等污秽之物置于其中,称之为“福桶”。七爷八爷在先,各神将在后,押着由数十人抬着纸船和福桶,将船与桶一齐在闽江焚化,寓意将疫病之鬼流放于海上。[10][11][12]此活动在文革以后被禁止。

台江区九案泰山的信众每隔十二年会举行一次做半段的仪式,持续七昼夜。在仪式的最后一天,也会举行“出海”的仪式,其方式与送五帝的出海很相似。[13]

此外,福州也有“送状元船”的习俗,乃是祭祀水部尚书公陈文龙。这一习俗流行于闽江下游一带,陈文龙因为抗元殉国,福州人感其忠孝节义,便有送状元船的习俗,代表送水部尚书回莆田家乡探亲。状元船沿著漂流,信众互相接力迎船、送船,直至入海。同时也有海上巡安的意义。此信俗后来被渔民带往马祖。[14]2016年,陈文龙信仰、水部尚书公“出海”送官船、万寿尚书庙“躲债戏”习俗被福州台江区政府列入台江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

马祖,海祭船的习俗一共有三类。第一类为送瘟神的王船;第二类为祭祀陈文龙的“送状元船”,自福州传入北竿;第三类为代表渔汛开始的文武太平船,自筱埕地区传入[14]。关于太平船的起源,相传古代福建有一名举人遭遇海难,乡人为表示纪念,特意建造大王船来祭祀他,此大王船又称“太平船”。在祭祀之前,两周以上时间的都要斋戒吃素。祭祀时,以公猪、全鸡、全鱼与熟蛋(又称太平蛋)为代表祭品,其大致与元宵摆暝的供品摆设方式相似,之后就是进香、烧纸。送王船之前,信众在道士带领下绕庙一周以表虔诚。[16]

Remove ads

莆田

莆田城厢区灵川镇东汾五帝庙也有送王船的习俗,该习俗祭祀的神祇为五帝(即五福大帝)。每年端午节,当地信众都要烧化纸扎的龙舟以敬谢五帝,同时驱邪避灾。[17]

此外,荔城区北高镇后积村的万灵宫(俗称大王爷庙)也存在类似的信俗,称“送王爷船”、“送大王爷”。该仪式祭祀的是莆田本地的抗倭将领孔兆熙(民间称之为大王爷)。二月初一绕境之后,将王爷船送到万灵宫门口焚化,寓意其在另一个世界训练水师保卫家国。[18]

参见

  • 扒天姬,流行于香港围村的类似信俗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